TL;DR:
在2025年,中国科技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AI浪潮中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这不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商业模式与组织基因的深层重塑。它们的抉择正为全球企业如何“吃进AI”而非仅“使用AI”提供了三种范式,预示着谁将率先穿越AI驱动增长的验证期,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市场主导权。
当科技的巨轮轰鸣着驶入2025年的航道,人工智能(AI)无疑是那股最强劲的引擎,推动着全球经济版图加速重构。在中国,曾一度并驾齐驱的互联网“三驾马车”——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BAT),正沿着AI这道分水岭,踏上三条截然不同的未来之路。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参数竞赛,而是一场关乎增长逻辑、组织韧性与战略自信的深层次分野,其演变轨迹,正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一份颇具启示意义的路线图。
谁的算法,谁的帝国?
传统的观点,总将AI视为一种高效的工具,如同为旧引擎加装增压器。然而,对于那些站在变革潮头的巨头而言,AI早已超越“外挂”的范畴,正成为一场底层架构的“语法级”重写。正如文章所指,驱动器逻辑强调“为我所用,效率优先”;中枢逻辑关注“系统协同,组织弹性”;而操作系统逻辑,则意欲将AI融入企业架构与生态的核心语言1。这三类“信仰”差异,不仅折射出各家对AI认知深度的不同,更是其既有组织结构、生态边界乃至资本愿景的自然延伸。
百度,这位昔日的搜索霸主,正以一种“基石布设者”的姿态,构建其“AI城邦”。它放弃了将AI视作单一产品的速成思维,转而投入一场浩大的系统性基础设施搭建工程。从文心大模型家族降低使用门槛,到X1 Turbo提升训练效率,再到千帆平台打通模型与场景的连接通道,百度旨在打造一个从模型研发到落地部署的完整工具链。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营收同比增长7%,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48%至76.3亿元,其中智能云业务同比增速达42%,文心4.5 Turbo输入价格骤降80%,X1 Turbo价格再降50%,直接拉动企业AI应用渗透率2。这无疑表明,其“水利水电工”式的AI基础设施战略,正逐步穿越商业验证期,将AI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引擎。
与百度的“建城”之道相异,腾讯选择成为一位精明的“城市运营商”,专注于修筑“AI道路”。它无意于孤注一掷地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极致,而是致力于将AI转化为可交付、可复用的标准能力,如同城市中无处不在的水、电、路网。混元大模型虽为底座,但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在于孵化出一系列能服务、能落地的小能手,如AI写作、智能客服、健康助手、会议纪要等,并通过元宝这样的AI管家,精准接入微信生态,触达海量用户。腾讯控股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1800.2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1004.9亿元,同比增长20%3。腾讯的AI战略,正是在其庞大且粘性极高的C端与B端混合型生态中,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优化。
至于阿里巴巴,它似乎决心成为一场“引擎升级”的革新者,而非简单的修缮者。在阿里眼中,AI不再是某个功能组件,而是整个平台运转的全新逻辑。C端,通义App与夸克事业群的融合,标志着从搜索到AIAgent的思维跃迁;B端,钉钉的智能化升级,也超越了功能叠加,转向更深层次的智慧化。更关键的是,阿里云正试图从“卖算力”转向“卖智能”,借助通义大模型,推动选品、营销、决策自动化,重新定义“算力之上”的价值创造。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为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4。阿里押注的是一种彻底的“AI即文化”的重写逻辑,旨在通过开源Qwen3并围绕其构建AI生态飞轮,实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语法级”改写。
这三者分别扮演了AI基础设施建设者、生态调度者与系统重塑者的角色。路径虽不同,但其核心逻辑殊途同归:AI不是用来展示的“花瓶”,而是需要被“吃进系统”的“主食”——它要成为企业的“主语”,而非可有可无的“形容词”。
企业进化论:AI时代的战略抉择
BAT三巨头在AI战略上的分道扬镳,并非其独角戏,反而为全球企业展示了AI落地的三种范式。这已不再是“是否拥抱AI”的选择题,而是“如何拥抱AI”的开放式问答,本质上决定了企业在这场生产力大迁徙中能走多远、扛多久、激起多大浪花。
对于那些业务特性偏向系统性工程、产业链深、交付复杂、流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如城市基建、能源调度、工业制造、自动驾驶、企业软件服务等,百度的“AI水电工”打法提供了清晰的对标方向。如果你是一个ToB厂商,客户所需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集成解决方案,那么百度式的“电厂思维”——从芯片到模型,从平台到生态的系统布设,正是通向持续价值输出的坦途。
而腾讯的AI策略,更像是为现代城市打造一套完备的配套设施。它不求建造最高地标,而是将AI化为水、电、路、网,通达每一栋楼宇、每一个终端。这种打法尤其适合To C和To B混合型、产品逻辑驱动的行业,例如游戏、电商、社交、泛娱乐、智能硬件、教育培训、营销广告、知识平台等。在这些应用瞬息万变、用户体验至上的场景中,AI的价值不在于模型本身有多么深奥,而在于其能否“插得进去、拔得出来、迭代得及时”,成为用户日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乐高积木”5。
最后,阿里的“AI引擎升级”模式,则瞄准了那些正经历或亟需一场彻底转型的企业。这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优化,更是组织结构、产品定位乃至企业文化深层次重构的体现。无论是从渠道转向平台的公司,从硬件转向服务的品牌,从分销转向直营的新零售玩家,甚至是那些从“卖货”转型为“卖方案、卖系统、卖智能”的B端企业,都能从阿里对AI的“文化级重写”中找到共鸣。这种路径要求企业将AI视为变革的催化剂,不仅修改工具,更要重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资本、竞争与增长的演算
在AI这条波涛汹涌的航线上,资本的嗅觉总是异常敏锐。它不仅关注当下的盈利数据,更聚焦于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壁垒。BAT三巨头的AI战略,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资本配置效率和股东价值创造路径。百度在智能云和AI基础能力上的重投入,短期内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研发开支,但一旦其“AI城邦”建成,其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地位将形成难以撼动的护城河,长期的回报将是稳定且丰厚的。腾讯通过AI提升既有生态的协同效率和用户粘性,其ROI(投资回报率)或更快速显现,因为它能直接赋能现有核心业务,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而阿里巴巴的“引擎升级”,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成功意味着重新定义行业,失败则可能陷入冗长的转型阵痛。
全球范围内,从微软、谷歌到亚马逊,科技巨头们也在进行着类似的战略抉择——是成为AI模型的“军火商”,还是将AI能力内化并赋能自身庞大的业务帝国?这场竞赛,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当其他人已装备了导弹。监管者们也正紧密关注,如何平衡创新与竞争,防止AI能力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垄断风险。
三位CEO对AI战略的解读,无不透露出对未来增长的雄心:李彦宏坚信“AI-first战略使我们能保持领先地位,在AI时代抓住长期增长机会”6;马化腾预期“这些战略性的AI投入将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并为我们产生长期、可观的增量回报”7;吴泳铭则强调“我们的‘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持续见效,核心业务增长继续加速”8。这些表态,既是战略定力的彰显,也是对资本市场的一种承诺。
最终,谁能率先穿越AI驱动增长的验证期,将AI真正嵌入组织基因,谁就有机会在下一轮范式切换中掌握叙事权、制定游戏规则。这场竞赛,不再仅仅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先造出适应新地形的结构。跑得快,可能领先一程;长得对,才能赢下周期。风向已变,落点将至。
引用
-
AI重塑BAT的三种未来·36氪·林飞雪(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AI的新竞局·360Doc·(2024/12/3)·检索日期2025/7/7 ↩︎
-
AI重塑BAT的三种未来·36氪·林飞雪(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AI重塑BAT的三种未来·36氪·林飞雪(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AI重塑BAT的三种未来·36氪·林飞雪(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深度解析:BAT在AI技术革新中的领先突破与未来趋势·搜狐·(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深度解析:BAT在AI技术革新中的领先突破与未来趋势·搜狐·(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深度解析:BAT在AI技术革新中的领先突破与未来趋势·搜狐·(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