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算力需求日益膨胀的当下,「光本位」凭借其创新的硅光相变材料存算一体光计算技术,在半年内吸引了包括国家队在内的两轮重磅融资,预示着中国在后摩尔时代AI芯片竞争中“换道超车”的战略野心,有望重塑全球算力版图。
如果说当代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一场由数据驱动的饕餮盛宴,那么支撑这场盛宴的,便是那些永不餍足的算力巨兽。然而,传统的硅基芯片,在日益逼近物理极限的摩尔定律面前,正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如同一个在高速公路上逐渐失速的引擎。正是在这片算力饥渴的沙漠中,一种以光为介质的计算新范式,开始闪烁出迷人的微光,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目光。
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的「光本位科技」便是这场“追光之战”中的一位引人注目的新兵。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年轻公司,近日披露在短短半年内连续完成了两轮重量级融资,其中不乏浦东科技天使母基金、苏州未来天使产业基金、张江科投等一系列_国家队背景_的产业基金,以及锦秋基金、敦鸿资产、中赢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加持1。这笔笔注入的资本,不仅是对一项前沿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能否在下一代计算范式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押注。
技术如何变现?
「光本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全球首家将硅光与相变材料(PCM)异质集成并实现光芯片_存算一体_的商业化公司2。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巧妙地利用了PCM材料在光场调制上的卓越性能,使得计算单元尺寸得以大幅缩小,系统能耗显著降低,尤其适合于像大模型这样需要海量并行计算的AI场景。要知道,传统的电子芯片在执行AI推理任务时,数据频繁在存储器和计算单元之间“旅行”,不仅耗时耗力,更制造了大量的“信息交通堵塞”。而光本位所倡导的“存算一体”,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个“交通枢纽”难题,数据在存储的同时便能完成计算,效率自然是质的飞跃。
该公司在2024年6月率先完成了首颗算力密度和精度均达到商用标准的光计算芯片产品,其矩阵规模达到了128x128,打破了行业内三年未曾逾越的64x64天花板1。这并非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芯片在处理复杂AI任务时的效率与精度。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已着手进行256x256光计算芯片的流片和第一代光电融合计算卡的封测,并已将512x512芯片提上设计日程。据公司方面透露,未来基于这些更先进芯片的产品系统算力,有望“远超目前全球顶尖的基于电芯片的产品”——这是一个颇具野心的宣言,但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光子计算的理论速度和并行能力,本身就远非电子所能企及。
在商业化层面,「光本位」并非空中楼阁。2024年12月,公司便与一家“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共同探索AI算力硬件的深度应用1。这意味着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对于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张含金量十足的“通行证”。其两位95后创始人,分别毕业于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其中程唐盛师从光计算领域的权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Harish Bhaskaran教授,这为公司的技术实力提供了扎实的背书。
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资本为何如此“追光”?投资人如锦秋基金合伙人臧天宇所言,光子计算是“突破后摩尔时代传统算力瓶颈的重要技术路线”1,对于“持续推动模型性能的进步和推理成本的下降”具有关键价值。敦鸿资产合伙人俞文超更是直言,光芯片拥有“巨大优势”,是“下一代AI计算芯片”1。这不仅仅是投资的逻辑,更是国家战略的考量。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高性能计算和AI芯片领域,任何有可能“换道超车”的机会都不会被放过。浦东创投集团总经理门庆兵便明确指出,「光本位」契合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算力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向,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1。
然而,从实验室的突破到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依然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光计算虽然前景广阔,但其产业链成熟度、生态系统构建、以及与现有计算架构的兼容性等问题,都需要时间和巨额投入去解决。它面临的不仅是来自传统GPU巨头英伟达的巨大惯性,更有来自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其他新兴计算范式的竞争。
尽管如此,当硅基芯片的效率墙日益逼近,而AI模型对算力的饥渴却如同黑洞般不断膨胀时,光计算所代表的新范式无疑是那道最令人期待的救赎之光。中国资本对「光本位」的坚定投入,不仅展现了对前沿技术的远见,更透露出在未来AI战场上争夺“底层支撑”的决心。这不仅是关于一个公司或一项技术的成功,更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定义计算、如何重新分配未来AI时代财富的大棋局。毕竟,在这场AI的“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而光,或许正是那把能劈开前路迷雾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