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从硅谷“宠儿”到权力棋局的颠覆者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山姆·奥特曼,这位昔日的硅谷“宠儿”,在人工智能的巨大浪潮中,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掌控欲和超凡的社交手腕,迅速将OpenAI推向巅峰。然而,在商业利益与技术理想的交织下,他毅然决然地撕裂旧盟,挑战巨头,成为硅谷权力棋局中一个充满争议但不可忽视的颠覆者。

在硅谷这片孕育梦想也埋葬野心的土地上,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名字,如今激起了复杂的情绪。曾几何时,他是众人眼中那个“最擅长聊天的CEO”1,彼得·蒂尔(Peter Thiel)称他为“硅谷精神的核心”1,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甚至夸下海口:“你可以把他空投到一个食人族居住的岛上,五年后再回来,他肯定已经成了国王。”1那些溢美之词,如同金色的光环,笼罩着这位年轻的科技新贵。

然而,短短两年间,这份“宠儿”的待遇悄然变质。昔日的盟友纷纷反目,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法庭诉讼,到对英伟达(NVIDIA)和苹果(Apple)的公开挑战,奥特曼似乎正逐渐成为硅谷大佬们的“公敌”1。一个核心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奥特曼前后的反差如此之大?是竞争所致,还是他本就如此? 这背后,是一个关于权力、野心、理想与现实交锋的故事。

掌控与连接:天赋异禀的崛起之路

奥特曼的故事始于美国中西部一个典型的犹太中产家庭。1985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降生在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与皮肤科医生之家。八岁时便展露惊人的编程天赋,十八岁时以全额奖学金叩开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大门,并在大一时进入吴恩达教授的AI实验室实习。这些早期经历,为他奠定了技术根基,但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真正定义奥特曼的,或许是他内心深处那股与生俱来的掌控欲。他的弟弟曾回忆儿时游戏场景,奥特曼总说:“我必须赢,一切由我说了算。”1而他的导师保罗·格雷厄姆也印证了这一点,直言奥特曼最强大的能力是“驾驭权力的手腕”1,在人际关系中,他总是倾向于主导。这份掌控欲,并非简单的霸道,而是一种对效率、方向和最终结果的极致追求。

令人惊奇的是,他将这份掌控欲与非凡的社交能力完美融合。尽管外表看起来有些腼腆,奥特曼却极擅长社交。在担任Y Combinator(YC)投资公司CEO期间,他不是一个深居简出的技术狂人,而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构建外部关系网络上。他善于“组局”、促成交易,穿梭于创业公司、风投机构之间,扮演着桥梁和连接者的角色1。这种在幕后编织关系网的能力,远比聚光灯下的演讲更能体现其真正的能量。他曾说,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尽早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无疑是他行动的准则。

2015年,30岁的奥特曼与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OpenAI,初心是“确保人工智能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1,带着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愿景。此后六年间,奥特曼四处奔波,为OpenAI筹集资金、结识技术大佬。微软向OpenAI累计投资130亿美元1,英伟达的GPU也源源不断地供给,这些都离不开奥特曼在硅谷建立的深厚人脉和斡旋能力。就连曾对他“看走眼”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ChatGPT爆火后也对他赞不绝口,甚至在奥特曼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称两人都擅长“看到即将到来的转折点,并且成为转折点的重要加速者”1

利益罗盘:旧日盟友的裂痕与新时代的棋局

然而,硅谷终究是名利场,奥特曼深谙其中的生存法则: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一道明显的裂痕出现在2018年。彼时,马斯克带着对OpenAI商业化走向的不满和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深刻分歧,毅然撤出董事会1。当马斯克提出以974亿美元收购OpenAI的非营利组织部分时,奥特曼果断拒绝,甚至在X平台以“我们将以9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推特”的反讽,回击马斯克1。事后,他在接受采访时甚至对马斯克进行“人身攻击”,称其“可能一生都处于不安的状态,我很同情他”1。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在法庭和媒体上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在芯片战场上,奥特曼的野心更是毫不掩饰地暴露。 随着AI大模型的飞速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如同无底洞,而GPU价格的飙升与供应的短缺,正成为OpenAI高速发展的桎梏1。奥特曼无法接受OpenAI受制于微软和英伟达,他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控权。于是,从2024年初开始,他不再满足于“友好合作”,而是频繁接触三星、SK等韩国芯片巨头,以及台积电和中东投资者,甚至透露出高达7万亿美元的造芯计划,目标直指重塑全球半导体行业1。这不仅是商业谈判,更是一场意图颠覆现有供应链格局的“战争”。

与微软的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OpenAI渴望削弱微软对其AI产品和计算资源的控制,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权1。今年5月,在微软的Build开发者大会上,奥特曼仅是远程连线站台,与去年亲临现场的热情相比,诚意大减,这无疑是其掌控欲的又一次体现。

曾经为奥特曼搭建人脉桥梁、助力他走向成功的人,如今却成了他实现更大野心的“挡路者”1。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商业化道路上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逻辑,也是他个人掌控欲不断膨胀的结果。

从“革命者”到“垄断者”:时代的演进与个人宿命

OpenAI创立之初,曾承载着硅谷最纯粹的技术信仰:通过开源技术打破谷歌的算法垄断,确保AGI的福祉惠及全人类1。那是一个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

然而,大模型的研发是残酷的烧钱游戏。OpenAI的估值已突破3000亿美元,ChatGPT周活跃用户达8亿,巨大的用户量和算力需求,让奥特曼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1。他需要持续注入资金与资源,为公司发展补充弹药,这意味着必须将理想主义的旗帜暂时收起,拥抱商业世界的残酷现实。

为了获取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奥特曼开始了一系列激进的商业化策略。他密集接触中东资本,促成66亿美元的融资;与CoreWeave签署119亿美元的算力合同,以确保供应链的自主性,并试图在硬件领域构建对英伟达的性价比壁垒1

但竞争的压力从未减轻。DeepSeek以其开源模型和极低训练成本,直接冲击OpenAI的付费API订阅模式1。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马斯克的xAI,甚至字节跳动的豆包模型,都在积极布局并参与价格战。面对这些挑战,奥特曼不仅预告了GPT-5的发布,更将目光投向了AI硬件。

最近,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前苹果首席设计师的创业公司,并计划明年推出AI硬件新设备1。这一举动,被视为奥特曼向苹果生态帝国的正式宣战。奥特曼曾多次批评现有硬件与AI的割裂,他渴望通过软硬一体的设备,为OpenAI建立独立的入口,从而颠覆苹果IOS生态的护城河1。这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更是对未来数字生活入口的争夺。

在其最新长文《The Gentle Singularity》中,奥特曼描绘了一个激进的未来图景:2026年AI将发现全新科学见解,2027年具备现实世界任务执行能力的机器人将登场,到2030年,人类借助AI的工作效率将提升十倍甚至百倍1。这不仅仅是技术愿景,更是他作为行业先行者,对未来秩序的重新定义。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曾经那个打破谷歌垄断的“革命者”,似乎正在成为新的“垄断者”。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奥特曼在全员信中写道:“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求知,而是行动。”1 在这个算法吞噬世界的时代,唯一的生存法则或许就是永远比对手多看五步——即便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背叛曾经的自己。

引用


  1. 奥特曼:硅谷大佬“宠儿”变成了大佬“公敌”·36氪·宁缺(2025/7/5)·检索日期2025/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