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重塑:中国科技巨头,在AI浪潮中重绘帝国的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互联网巨头正经历由AI驱动的深层组织重塑,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资本与战略的重新配置。它们在投入巨资、争夺顶尖人才的同时,也在精简业务、合并同类项,试图在未来商业版图中占据先机,尽管前路充满不确定性。

曾几何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以其无所不包的生态系统和令人咋舌的用户规模傲视群雄。它们如同数字世界的封建领主,各自划地而治,通过烧钱补贴与模式创新,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版图。然而,当硅基智能的微风逐渐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AI飓风,这些数字帝国的内部构造,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由算法和算力主导的“结构性重组”。

这并非寻常的季度财报调整,亦非市场周期性的波动。过去一年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百度及快手在内的六大科技巨擘,竟已累计进行了至少_十二次_组织架构调整1。这更像是一场针对未来生存权的战略性重塑,在这场宏大叙事中,AI,无疑是那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轴心。

领袖回归,号角重吹:战略与架构的交响

当曾经的隐士——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半年内五度现身,每一次的归来都伴随着阿里内部的结构震荡,这绝非巧合。从去年蒋凡执掌电商,到宣布未来三年投入_3800亿元_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2,再到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马云的足迹,无不指向电商的AI化与云计算的协同。同样,字节跳动的灵魂人物张一鸣,也一反常态地频繁穿梭于新加坡与北京之间,亲自坐镇其AI核心团队Seed的月会,化身AI与机器人的“定海神针”1。这些“归隐”已久的创始人,其重新点燃的热情,无疑是最高层对AI战略地位的背书,将AI从部门级实验区拔高至公司核心命脉。

然而,大厂这艘巨轮转向,并非易事。它们普遍拥有庞大而成熟的前、中、后台体系,这与OpenAI、Anthropic这类从零开始、以研究为导向的AI原生公司截然不同。大厂的优势在于雄厚的资金池和海量数据,但在纯粹的科研氛围和商业考核之间,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正如仅有11名员工的Midjourney却能实现_1亿美元_营收,而150人的DeepSeek仅三层架构便能带来可观收入,这让那些拥有千人大团队的大厂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效率与组织活力。字节跳动取消了AI核心Seed团队的OKR季度考核,无疑是对这种“水土不服”的一种务实回应——让AI科学家们少些KPI的束缚,多些自由的呼吸。

目前,这些巨头们已摸索出三种AI架构模式:

  • 技术-模型-应用分离式:如字节跳动的“Stone-Seed-Flow”三层体系,以及阿里的“阿里云底座-通义千问-应用层”模式,强调专业分工与能力复用。
  • 技术+模型集成-应用分离式:腾讯的TEG下设大语言模型部、多模态模型部,集成技术与模型能力,再由CSIG管理应用;百度则以TPG为技术中台,输出AI算法与大模型。
  • AI应用事业部模式:快手设立可灵AI事业部,更像是互联网产品逻辑的延续,围绕特定AI应用(如视频生成)组建完整团队。这种“小而美”的打法,在快手身上已初见成效,其可灵AI预计到2025年Q1可贡献_1.5亿元_收入1,证明了并非所有AI之路都必须是“大而全”。

无限投入与“合并同类项”:资本逻辑的变奏

“无上限投入”听起来慷慨激昂,但在精明的商业世界里,这往往意味着“有针对性”的投入。毕竟,研发投入动辄百亿计,即便对现金流充裕的大厂而言,也需锱铢必较。阿里在战略上明显收缩,将精力从零售、线下业务中抽出,集中到电商、AI+云的核心赛道。蒋凡的OKR中,AI的优先级甚至被排在最后,这并不是说阿里不重视AI,而是它在特定业务线(如饿了么被并入大电商)中,AI的“直接变现”或“即时赋能”并非首要考量。

其他大厂亦然,它们正在进行一场内部的“资源再分配”运动。字节跳动大力扶持Seed大模型团队,同时评估Flow团队的十余个AI应用,留下最具潜力的,整合其余。腾讯则将四大AI相关产品线(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元宝)悉数归拢至CSIG,技术能力则统一由TEG输出。这种“合并同类项”的背后,是避免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在最具增长潜力的AI业务点上,将资源花在“刀刃”而非“大刀”上。

人才的旋涡:高薪与流动的辩证法

在AI这场“新石油”的淘金热中,人才无疑是最昂贵且稀缺的“挖矿设备”。一位从业者透露,半年前,硅谷人工智能专业应届生即可拿到_20万美元/年_的薪资,国内大厂硕士应届生月薪也水涨船高,达_4-5万元_1。字节跳动更以“豪横”的招聘风格著称,豪掷千万年薪吸引周畅、吴永辉等大牛,推出“Top Seed计划”,试图用金钱构筑人才的护城河。

然而,金钱并非万能的粘合剂。大厂的组织惯性、层级结构和商业化压力,往往与AI研究员追求纯粹、开放的实验室氛围格格不入。成功的创业者和高价笼络来的大牛,很难被长期“圈养”。数据显示,已有超过_20位_字节系高管离职进行AI创业1,这让人不禁思考:对于这些渴望创造而非仅仅执行的顶尖头脑,大厂究竟是孕育他们的摇篮,还是仅仅是他们走向独立创业的跳板?相比之下,腾讯显得更为稳健,通过“青云计划”加大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试图在“吸引”与“留存”之间寻求更长期的平衡。

前路几何: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豪赌

这场由国外蔓延至国内、由小厂蔓延至大厂的AI赛跑,短期内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研发开支却逐年攀升。字节、阿里、腾讯2024年的投入均已超过_500亿元_,2025年更是将逼近_千亿_大关1。这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算力基础设施和研发人员成本。除了阿里云在2022年进入盈利周期,2024年营收突破_1180亿_之外,其他AI业务仍处于“烧钱”阶段。

对于这些面临互联网增长瓶颈的巨头而言,AI无疑是一张通往“AGI时代”的入场券。它们正用前一个时代积累的红利,押上最大限度的筹码,试图在下一个十年继续保持赢家通吃的地位。然而,并非所有巨头都对这场AI狂潮“感冒”。京东、拼多多、网易们依然延续着自身成熟的商业逻辑——刘强东亲自杀入外卖、拼多多以千亿补贴换取用户、网易坚守游戏文娱——它们也活得相当滋润。这或许是在提醒我们,AI固然能重塑商业版图,但它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解药。对于那些选择拥抱AI的玩家,他们需要接受的,是高度的不确定性、漫长的回报周期,以及一场永无止境的组织内功修炼。

引用


  1. AI,开始重组互联网大厂了·36氪·Yicai商学(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 ↩︎ ↩︎ ↩︎

  2. 阿里变天了,高层大换血,多位元老出局·电商派(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