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热潮中,大量“套壳”应用和垂直赛道产品正经历高淘汰率,形成AI“坟场”。这揭示了缺乏核心价值主张、商业模式不清晰以及对技术本质理解不足等深层问题,预示着AI应用将从追求广度转向深度集成和解决真实痛点的方向演进。
在席卷全球的AI浪潮中,人们对技术变革的期待前所未有,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AI应用领域触目惊心的高淘汰率。国外知名平台Dang.ai的“AI坟场”赫然在目,收录了高达1289个已关闭或停止运营的产品,仅2025年就新增了200多个。这片数字墓地敲响了警钟:在狂热的资本和技术追逐下,我们或许正在偏离AI价值创造的真正航向。
当前产业格局分析:AI产品的大规模“阵亡”与套壳困境
AI应用的高淘汰率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聊天机器人到辅助代码工具,品类繁多,但成功者寥寥,失败的原因却出奇一致: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深层价值创造。其中,“套壳产品”是“AI坟场”的主要构成。这些应用往往简单地包装现有大模型能力,聚焦于极度具体且微小的场景,如生成名人肖像或搭讪语录。1 尽管初期可能凭借新奇感吸引眼球,但其娱乐性远大于实际价值,且应用场景单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需求。
行业观察家朱啸虎曾指出,所有AI应用本质上都是“套壳”,关键在于如何构建长期壁垒。23 这意味着,纯粹的“套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它们不仅面临着产品之间的直接竞争,更要承受来自基础大模型自身功能更新所带来的降维打击。当大模型能力不断提升,过去需要独立应用才能提供的功能,可能直接被基础模型集成,使得“套壳”产品的价值瞬间归零。
即便拥有自研模型、算力充足的科技巨头,也并非高枕无忧。Neeva曾作为挑战谷歌搜索的AI新星,融资数千万美元,最终仍因难以在巨头垄断的通用搜索市场中烧钱取胜而失败。1 国内如Minimax的AI伴侣产品Glow、字节跳动的猫箱、阅文集团投资的筑梦岛等,也因内容合规性问题而遭遇下架或整改。1 这表明,在产品运营中,除了技术和资本,伦理合规与用户体验管理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商业模式的“试错”与情感陪伴赛道的浮沉
在AI应用大逃杀中,“情感陪伴”赛道尤为引人注目。它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继通用对话后最有希望跑出“杀手级应用”的垂直场景。电影《Her》所描绘的人与AI恋爱的愿景,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仿佛触手可及。AI伴侣能够模仿人类情感,提供即时、无条件的陪伴,击中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孤独痛点。2023年全球流量Top50的AI应用中,有8款属于AI陪伴类,足以证明其吸引力。1
然而,这条赛道却荆棘密布,盈利模式更是难解之谜。大多数AI伴侣应用采用订阅制,但收费普遍不高。为了增加收入,不少产品引入了类似二次元养成手游的“氪金”玩法,如抽卡解锁剧情、培养亲密度等。1 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高昂的模型调用成本和运营强度,也使得产品定位变得模糊,与最初的情感陪伴初衷渐行渐远。
数据已显示出这一模式的疲态。Questmobile数据显示,除字节系的猫箱外,国内主要AI伴侣应用在2024年底月活跃用户和使用时长均开始下滑。1 国际市场上,Replika凭借超过50%的付费用户比例,月收入稳定在200万美元,雄踞营收榜首;而拥有千万级用户的Character.AI,却因免费策略和用户付费意愿低迷,最终黯然卖身谷歌。1 这清晰地勾勒出“小众深度付费”与“海量免费流量”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而后者在AI陪伴领域显然难以持续变现。
技术与商业的深层悖论:价值创造的迷思
AI产品的大规模失败,不仅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淘汰,更深层地折射出当前AI商业化面临的技术与商业价值悖论。从技术原理来看,大模型在模仿人类语言和行为方面已臻化境,但其本质仍是基于概率和模式识别的逻辑运算,而非真正的情感体验或意识。AI陪伴的意义,在于填补现实情感空白,而非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硅与电永远无法完全复刻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共鸣。1
这种错位导致了商业模式的脆弱。当产品无法提供超越AI“套壳”本身的独特价值时,用户的新鲜感迅速消退,转化率和留存率自然难以维持。投资人曾被大模型的“无所不能”所吸引,但当风口上的产品无法找到可持续的盈利路径,烧钱的游戏便无以为继。这迫使行业开始反思:究竟哪些需求不应该用AI来解决,或者说,AI在何种程度上能解决特定需求? 那些过分依赖AI生成内容的娱乐性,却无法触及人类核心需求的应用,终将面临市场的冷酷审判。
AI应用的新范式:从“套壳”到“深嵌”的演进
AI产品“坟场”的出现,预示着AI应用赛道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3-5年,成功的AI应用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套壳”或小场景的娱乐化,而是转向**“深嵌”于特定业务流程、创造不可替代的长期价值**。
- 垂直领域深度集成: 效仿Cursor和Perplexity4,AI应用需要与特定行业的工作流、编辑工具深度整合,成为用户日常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植物识别应用Picture This通过解决特定痛点,积累了亿级用户和可观收入,展示了垂直深耕的潜力。5
- 构建数据和IP壁垒: 仅依赖通用模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成功的AI产品需要积累独特的用户数据、行业知识或独家IP,从而训练出更专业、更精准的定制化模型,形成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
- 人机协作的本质回归: AI作为生产力工具,其最大价值在于增强人类能力,而非完全取代。未来,AI将更多地以智能助手、自动化引擎的形式,赋能个体和企业,将人类从重复、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维度的创造性工作。
- 审慎的商业化策略: 抛弃纯粹的流量思维,转向基于用户价值和付费意愿的精细化运营。针对小众、高价值用户提供深度定制服务,或许比追求大而全的免费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前瞻洞察:AI时代产品创新的终极考量
AI产品“坟场”的警示意义深远。它不仅是资本泡沫破裂的缩影,更是对AI技术商业化路径的一次深刻校准。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视野下,我们看到技术创新必须回归其核心价值,解决真问题,而非仅仅是技术炫技。Wired的哲学思辨提醒我们,AI作为工具,其边界在于人类的本质需求,尤其在情感和联结这类深度领域,机器的介入需极其审慎。TechCrunch的商业敏锐则强调,任何技术产品,无论其技术多么前沿,最终都必须经受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的严峻考验。
未来AI应用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能力比拼,而是对市场痛点的精准洞察、商业模式的深度创新,以及对技术伦理和社会影响的全面考量。那些能将AI能力深嵌于现有产业生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尊重人类社会复杂性的产品,才可能在AI大潮中破浪前行,成为真正驱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
引用
-
看完 1289 个死掉的 AI 产品,我发现这些需求就不该用 AI 解决·APPSO·发现明日产品的APPSO(2025/7/7)·检索日期2025/7/7 ↩︎ ↩︎ ↩︎ ↩︎ ↩︎ ↩︎ ↩︎ ↩︎
-
所有的AI应用都是套壳?或许没什么不对 - 53AI·53AI·(2025/4/12)·检索日期2025/7/7 ↩︎
-
朱啸虎再谈AI:所有AI 应用都是「套壳」 - 开源中国·开源中国·(2023/11/14)·检索日期2025/7/7 ↩︎
-
AI的百亿套壳生意 - 虎嗅·虎嗅·(2023/11/14)·检索日期2025/7/7 ↩︎
-
62. 四人团队打造亿级AI应用| 基于Picture This 的创业思考 - Podtail·Podtail·(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