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商汤科技,这位曾经的AI独角兽,正尝试通过“1+X”重塑业务,并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一同争夺新兴AI云市场份额。尽管技术积累深厚,商汤却似乎在捕捉市场“网感”和适应新标准方面略显迟钝,这可能影响其在新一轮AI竞赛中的位置。
人工智能的世界,向来是宏大宣言与更宏大估值的舞台。如今,一些昔日的宠儿却在努力应对一项略显抽象的挑战:“网感”。这个奇特的词汇,大致可译为市场直觉或时代精神的低语者,似乎已成为中国所谓“AI四小龙”最新的追逐目标。其中,商汤科技,凭借其传奇的过往和强大的研发体系,正逐渐认识到,仅仅打造最顶尖的AI可能不再足够,若不能合拍市场不断演变的节奏,便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舞者,却偏偏踩错了舞步。
在其近期的股东大会上,商汤公布了管理层调整,并重申了其“1+X”战略——首席执行官徐立将其喻为一场“二次联合创业”。这一命名,带着阿里巴巴如今已不再强调的“1+6+N”架构的些许回响,暗示着一次战略性的转向。然而,与阿里巴巴那个代表着核心业务变迁的流动“1”不同,商汤的“1”牢牢锚定在AI云上,涵盖其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基础模型以及通用视觉模型。而“X”则拓展为一个垂直生态系统,包括智能汽车、家庭机器人、智慧医疗和智慧零售。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套为不同猛兽量身定制的西服——试图将既有的AI能力与生成式AI的飓风融为一体。
然而,市场依旧是位挑剔的观众。尽管“1+X”的叙事旨在赋予其历史合理性,但在大模型时代,它却难以完全传达商汤作为“老玩家”的实力,而这种实力,理论上应为其带来优势。因此,核心业务“1”如何更好地融入大模型范式,从而铸就新的市场共识,这成为商汤当下在市场认知层面面临的主要命题。
令人玩味的是,商汤似乎与另一位挑战者——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表面上,两者的企业基因截然不同:一方是深耕技术的AI先驱,另一方则是媒体与内容巨头旗下的企业服务臂膀。然而,两者在传统云服务领域却共享着一个独特的短板:缺乏主导性的公有云基础设施。正是这一共同点,促使它们将蓬勃兴起的大模型时代视为一场_弯道超车_的“大奖赛”。
在生成式AI爆发之前,火山引擎(2021年进军公有云)和商汤(2022年)都算是姗姗来迟的入局者,彼时市场早已被阿里云(2009年)、腾讯云(2013年)等先行者以及国资背景的巨头们瓜分殆尽。中国信通院(CAICT)细致追踪的IaaS、PaaS、SaaS等传统指标,始终显示这些新来者被排除在市场的主流舞台之外。事实上,在2022年至2024年间,这些传统榜单的前六名中,两者的身影都未曾出现。
商汤进军云计算的举措,在大型模型爆发的几个月前宣布,被定义为“AI大装置AI云”——旨在将AI能力移植上云,承诺提供“普惠、弹性、开放”的AI基础设施。火山引擎的路径也同样特立独行,其并非大举投入基础设施本身,而是巧妙地利用“巨量引擎”的协同效应。两者本质上都避开了传统云计算的正面战场,转而寻求新的突破口。
市场计分牌:规则的重构与排名的浮沉
大模型的颠覆性浪潮,不出所料地改写了游戏规则,随之而来的,还有市场的计分牌。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如今开始细致拆解“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以Tokens为单位),其中火山引擎在2024年以惊人的46.4%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甚至超越了百度和阿里云 1。商汤也不甘示弱,援引IDC数据称其在2024年初的GenAI IaaS市场份额中位列TOP3,仅次于阿里巴巴和火山引擎 2。此外,一份沙利文(Salient Group)的报告更是赞誉商汤云在2024年的“GenAI技术栈市场综合竞争力”中位居全球TOP2(仅次于亚马逊云),并为国内TOP1 3。这些定制化的指标,似乎为商汤赢得了期待已久的市场一席之地。
然而,这场游戏一如既往地不断演变。IDC在2024年全年的一份最新报告中,引入了一个更宽泛、也更具整体性的指标:AI IaaS。在此维度下,市场格局再次发生转变。阿里云仍以23%的市场份额领跑,华为云以10%紧随其后,而火山引擎则凭借9%的份额(排名第三)巩固了其新近崛起的主导地位,而商汤,尽管在GenAI IaaS上曾取得成功,在此处却滑落至7%(排名第八) 4。这种基于“Agent”概念(其范畴超越了纯粹的生成式AI)的重新校准,暗示着AI IaaS正成为行业新的标准。中国移动,以其雄心勃勃的“云智算”范式,也开始倡导一个四层云架构:AI IaaS、AI PaaS、MaaS、AI SaaS——这巧妙地融合了新旧概念,或许预示着新的行业共识正在形成 5。
然而,这一新的标准化指标,对商汤而言,却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其在相对狭窄的GenAI IaaS领域的优势,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在更广泛的AI IaaS领域的统治地位,在那里,它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因此,问题不仅仅在于取得高排名,更在于是否在按照正确的规则,玩着正确的游戏。
那个无形的要素:“网感” 商汤的困境并非源于缺乏远见或技术缺陷。事实上,早在2022年12月,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徐立在《财经》年会上就曾言之凿凿地强调AI行业标准化的重要性,预见一个未来,AI模块如同建筑蓝图般被普遍认知,从而实现精细分工并大幅降低成本。我们甚至可以推测,作为资深业内人士,徐立当时可能已嗅到了OpenAI崛起的风声。然而,“大模型”这一宏大叙事——这个在几周后便将引爆整个AI世界的概念——似乎未能与商汤当时的业务架构完美契合。
这或许解释了商汤在MaaS(模型即服务)市场的滞后,而火山引擎,作为一个不受既往AI领导者包袱束缚的挑战者,却能迅速搭上大模型这辆时代的顺风车。商汤凭借其深厚的AI积累,常常能预见行业趋势,但遗憾的是,有时却缺乏那份_好运_,或是那份将洞察转化为普适市场叙事的“网感”。虽然其在2022年的财报中曾有力地阐述了涵盖IaaS、PaaS和MaaS的“AIaaS”(AI即服务)叙事,但这种铿锵有力的表述却在随后的报告中神秘地销声匿迹。这究竟是一次策略性的撤退,还是错失了一次定义市场的良机?
本质上,商汤在理念上超前于行业标准,却在捕捉建立AI行业标准的“网感”方面有所欠缺;而在大模型时代到来后,又似乎错失了紧随概念的精确时机。
前路何方:一场寻求共鸣的旅程 商汤的前路是多维的。它可以努力攀爬这些新定义的AI IaaS指标榜单,不懈地在市场集体意识中提升其认知度。或者,它也可以尝试定义自己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吸引其他国内AI云玩家欣然加入。再者,它或许可以更强劲地转向C端消费市场,在那里,“网感”无疑是业务的命脉。然而,所有这些路径都汇聚到一个核心需求:培养那份难以捉摸的“网感”。
对于商汤及其耐心等待的投资者而言,好消息是,像其在沙利文2024年GenAI技术栈市场综合竞争力中位居全球TOP2(仅次于亚马逊云)的技术实力 3,是多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成果。相比之下,“网感”则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时甚至在一瞬间的顿悟或一次明智的战略调整中。商汤,似乎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市场,总是渴望一个好故事,依然期待这位受人尊敬的“老玩家”能全身心投入这场新共识的游戏,不仅因为它是曾经的“AI四小龙”,更因为它象征着中国上一个AI时代的深刻印记和技术沉淀。
人工智能的竞赛,如同任何高风险的牌局,奖赏的不仅是手里的牌,更是玩家解读牌局、预判下一张牌,甚至偶尔虚张声势的能力。商汤,手握强大的筹码,正面临最终的考验:不仅要构建未来,更要凭借直觉理解未来将如何被感知、被估价,以及,至关重要的是,被购买。“网感”,或许将是它隐藏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