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美国近期对Anthropic和Meta的AI版权判决,虽均支持“合理使用”,却因对AI训练本质和潜在市场损害的理解差异而出现司法裂痕。这不仅预示着AI版权诉讼的长期复杂性,更深刻挑战着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AI伦理边界以及人类对创造力定义的核心认知。
2025年6月下旬,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在短短48小时内,就两起备受瞩目的AI版权诉讼——Bartz v. Anthropic(Anthropic案)和Kadrey v. Meta(Meta案)——作出了简易判决。尽管两案结果均裁定AI公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用于模型训练属于“合理使用”123,看似为AI产业扫清了一大障碍,但深入审视,两份判决在关键法律原则上的深刻分歧,恰恰揭示了AI时代版权法治的巨大不确定性与潜在裂痕。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技术性辩论,更是对数字时代创造力、商业生态和技术伦理的一次深层拷问。
司法罗盘的裂痕:合理使用原则的模糊地带
两起判决的核心争议围绕着美国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Fair Use)原则展开,尤其聚焦于其四大考量因素,其中“转换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和“对潜在市场影响”是重中之重。两位法官均认定,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属于“转换性使用”——即该使用创造了新的功能或目的,而非简单复制4。然而,他们对这一认定的内在逻辑却大相径庭,暴露出司法体系在理解AI技术本质上的巨大分歧。
在Anthropic案中,Alsup法官将AI训练类比于人类学习,认为其输出不侵权,且AI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从而构成转换性使用4。这种类比看似直观,却被Meta案的Chhabria法官强烈批判。Chhabria法官指出:
“用书本教孩子写作,与用大量书籍创造一种产品截然不同。通过这类产品,一个人只需投入极少的时间和创造力,就能创作出无数相互竞争的作品。”4
他强调AI模型吸收文本的方式与人类阅读体验截然不同,AI通过学习“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统计关系”及统计数据来构建语言理解,这是一种_“指数级”地增加创造性表达_的能力,与个体人类学习的局限性截然不同4。这种分歧直指一个哲学层面的深层问题:AI的“学习”是否等同于人类的“学习”?它对“创造性表达”的再利用,究竟是“转化”还是“剽窃”的起点?
更深层次的裂痕体现在对“潜在许可市场影响”的判断上。这是合理使用原则中最为关键的第四个因素,衡量的是新技术应用是否会损害原作的现有或潜在市场。两位法官都轻描淡写地认定不存在市场损害,理由是版权所有者无权进入“为狭隘的AI训练目的而授权作品的市场”4。然而,这一论断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AI训练材料许可市场已然存在的现实相悖4。Shutterstock、Getty Images等公司已经开始与AI公司合作,为训练数据提供许可。这种**“循环论证”**的出现,不仅在法律实践上存在争议,更显示出司法体系对新兴商业模式和市场演变节奏的滞后。
商业博弈的棋局:内容产业与AI巨头的新生态构建
这些判决的商业影响是深远的,它们既为AI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短期喘息空间,也预示着内容产业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AI公司而言,初步的“合理使用”裁决意味着其核心的训练数据获取成本暂时得到控制。Anthropic和Meta能够继续基于海量现有数据训练模型,无需立即支付高昂的许可费用,这无疑加速了模型迭代和产品商业化进程。从投资逻辑来看,这为AI初创公司带来了确定性,可能吸引更多资本涌入。然而,判决的“狭窄性”——明确指出如果AI输出内容与原作“实质相似”或存在直接侵权,判决可能完全不同4——意味着未来的侵权风险并未消除,反而可能从“输入端”转向“输出端”。AI公司需要在模型输出的原创性和避免内容同质化上投入更多资源,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例如,针对“幻觉”和“风格模仿”的治理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对于内容创作者和版权所有者而言,这些判决无疑带来了冲击。Chhabria法官虽然最终支持Meta,但他对市场稀释风险的洞察更为深刻:
“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为市场带来海量的图像、歌曲、文章、书籍等等……因此,通过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来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企业所创造的东西往往会极大地破坏这些作品的市场,从而极大地削弱人类以传统方式创造事物的动力。”4
这种“市场稀释”效应可能导致原创内容的价值贬值,甚至削弱人类创作者的经济激励。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内容产业的末日。相反,它可能加速内容生产、分发和变现模式的深刻变革。一些内容公司和创作者可能需要主动拥抱AI工具,将AI作为辅助创作、提高效率的手段,而非竞争对手。同时,建立新的内容许可和授权框架,如行业联盟、集体管理组织,以确保创作者在AI训练数据市场中获得合理回报,将是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探索AI训练数据的许可模式,例如,媒体巨头与OpenAI签订内容授权协议,这正是新兴市场蓬径的明证。
伦理边界的拓宽与风险:“盗版原罪”与“创造力”的定义
两案判决的另一个核心分歧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困境,在于对“盗版材料”使用的态度。Alsup法官认为,使用非法网站(如影子图书馆)的盗版作品来训练AI,会使AI公司丧失合理使用抗辩资格,强调“即使盗版作品被立即用于转化性使用并立即丢弃,盗版原本可获得的副本本质上也构成了不可挽回的侵权行为”4。这强调了法律的严肃性与“不义之财不可取”的原则。
然而,Chhabria法官却豁免了Meta对盗版作品的使用,理由是没有证据表明Meta从中受益或使其非法活动得以延续,且最终用于他认为的“转化性”用途4。这种立场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被批评为“与允许某人因需要家中药物而入室行窃并无太大区别”4。
这一分歧触及了AI伦理的深层挑战:**为了技术创新或“转化性”目的,是否可以忽视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如果大规模使用盗版数据被默许,将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造成灾难性打击,并可能催生一个“盗版即合理”的灰色地带。这不仅影响法律的权威性,更扭曲了市场对原创内容的激励机制,长远来看可能损害人类社会整体的创造力生态。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法律、伦理的边界,是未来AI治理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前瞻:未来法治与AI创新的平衡之道
美国版权法的混乱局面已然显现,第九巡回法院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将深刻影响全球AI产业的未来走向。我们预计,以下几个趋势将在未来3-5年内显现:
- 更复杂的版权诉讼潮:判决的狭窄性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案件,特别是那些能证明AI输出内容与原作品“实质相似”或存在直接竞争的案件。例如,Concord诉Anthropic案、NYT诉OpenAI案、Getty诉Stability AI案和Disney诉Midjourney案等都将成为焦点4。每一次判决都可能成为新的风向标,使得法律环境持续动荡。
- 立法干预的紧迫性:现有版权法框架是为人类创作和传统传播模式设计的,面对生成式AI带来的挑战显得力不从心。未来几年,各国政府很可能加速制定针对AI版权的专门法律或修正案,以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原则,平衡创新与保护。这可能包括强制性许可、版税分成机制或更严格的数据来源审计要求。
- AI模型透明度与可溯源性要求提升:为了应对法律挑战和满足潜在的监管要求,AI公司将需要提升模型的透明度,例如公布训练数据的构成、来源,并开发技术以追踪或标记AI生成内容的来源,以区分原创与衍生。这将推动AI技术向更负责任、更“可解释”的方向发展。
- 内容生态的重构与多元化合作:内容创作者和AI公司之间的关系将从对抗走向合作。新的商业模式将涌现,包括基于内容贡献的利润分成、联盟链技术支持的版权管理、以及AI辅助创作工具与人类艺术家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这将促使内容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迎来第二次革命,从传统“消费”模式向“共创”模式演进。
- 全球版权协调的挑战:由于AI技术的全球性扩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判例和立法差异将带来跨国合规的巨大挑战。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将面临协调全球AI版权框架的巨大压力,以避免“避风港”效应或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总而言之,这两份看似简单的“合理使用”判决,实则像一面棱镜,折射出AI技术崛起对人类社会法律、经济、伦理和哲学根基的深刻冲击。它们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为宏大、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序章。未来的AI发展,不仅取决于算法的精进与算力的支撑,更将深刻依赖于人类社会如何构建起一套能够平衡创新激励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自由与伦理底线的智慧框架。
引用
-
Anthropic 胜诉引爆AI版权革命:训练数据"合理使用"获美国司法认可 · 搜狐网 · (2025/7/8) · 检索日期2025/7/8 ↩︎
-
“合理使用”:美国法官支持用版权书籍训练AI模型 - 新华网 · 新华网 · (2025/7/8) · 检索日期2025/7/8 ↩︎
-
中盾AI | 从Anthropic与Meta胜诉看中美法律实践与企业合规路径 · 中盾律师事务所 · (2025/7/8) · 检索日期2025/7/8 ↩︎
-
Anthropic与Meta的“合理使用”裁决对比:美国48小时内的AI版权司法裂痕 · Internet Law Review(36氪经授权发布) · 基思·库弗施密德 · (2025/7/8) · 检索日期2025/7/8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