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显微镜”:刘嘉教授重构人类价值与未来教育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教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AGI时代下人类的价值重估与未来生存之道。他强调AI并非人类的对手,而是照见人类独特“人味”和0到1创造力的显微镜,并提出教育应转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探索未知的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具身智能时代。

2025年的仲夏,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在带来技术奇迹的同时,也催生出深刻的存在性焦虑。清华园内,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刘嘉,正以他独有的沉静与深刻,回应着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叩问:在技术无限逼近智能边界的此刻,普通人如何变得不可替代?

刘嘉教授,这位从北京大学符号主义AI系统研究到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训练的学者,其思想轨迹本身就跨越了AI与人脑认知的广阔图景12。他不仅是《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教育与生存方式的重构》一书的作者,更是“双重进化”理论的提出者——在他看来,人类正站在文明的奇点上,我们既要驾驭AI的演进逻辑,更要完成认知范式的自我革命34

思想形成的轨迹:从脑科学到AGI

刘嘉教授的办公室,或许没有想象中AI实验室的硬核冰冷,反而可能弥漫着心理学特有的思辨气息。他曾坦言,面对AI领域“72小时半衰期”的惊人速度,他最大的感受是“没有被这个时代落下”。这种不被技术洪流裹挟的淡定,源于他对底层不变价值的坚守。回溯历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工人对机器的抗议,到今天知识密集型岗位的震荡,技术恐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结构性进步的巨大潜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身体’,而现在AI的到来,解放的是‘技能’。”刘嘉教授一语中的。过去需十年磨砺的绘画、编程技能,如今AI数秒间便可完成。这并非简单的工具更迭,而是对人类固有价值体系的颠覆性挑战。他曾大胆预测,“未来95%的教师会因大模型而失业”,这一观点在当时备受质疑,但今天,教师、律师、程序员、会计、设计师等,都已身处冲击波中心。

AGI时代的“显微镜”:重估人类价值

在与腾讯科技主编郑可君的对话中,刘嘉教授反复强调一个深刻的隐喻:

“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照见人类价值的显微镜。”

他认为,我们焦虑的并非AI是否取代我们,而是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现代社会最可怕的,不是“AI抢饭碗”,而是_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_。

他将2022年11月ChatGPT的发布视为AI发展的清晰分界线。此前AI是工具,此后则成为“新物种”。“我们看起来似乎只是多了一个能对话的模型,但实际上,它的变化远比我们表面感受到的深刻得多。”他引用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提出的“温和的奇点”概念,揭示了AI对人类的深度渗透。这种“温和”并非不具威胁,恰恰相反,它如同温水煮青蛙,缓慢而难以察觉地改变着世界,也因此更加令人不安。

这种不安,直指人类最深层的存在命题:“我的使命是什么?也就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刘嘉教授观察到,当代大学生乃至小学生中抑郁比例的上升,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方向感——当生存不再是唯一目标,当AI轻松复制人类技能,人活着的意义何在?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迫使人们在二三十岁时便开始追问:“我的天赋是什么?我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我要如何用AI来放大它?”他强调,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越早思考越好。

碳基与硅基共生:不可替代的“人味”

那么,在与AI共生的未来,什么能力能让人类变得无法替代?刘嘉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人味儿”与“创造力”。

他以知名音乐人小柯的例子进行阐释。尽管AI已能生成高度同质化的音乐,小柯的单价反而上涨。原因在于,他能让AI生成大量作品,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创作出独一无二、充满“人味儿”的作品。“我们做数字主播,数字专家,虽然能精准回答问题,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人味儿’。”

这种“人味儿”包含两个感性层面:

  • Situatingness (身临其境):必须亲身在场,比如亲历珠穆朗玛峰的震撼,远非照片和纪录片可比。
  • Embodiment (具身体验):不只是打卡式景点游,更是享受风吹拂脸庞、夕阳照耀的细微感受。

这些是AI无法触及的人类独特体验。AI将人类从繁琐的PPT制作、代码编写、笔记整理中解放出来,剩余的时间,正是我们去理解用户感受、体验产品情感、重新发掘“感性”的时刻。“AI逼着我们重新成为‘人’,而不是像机器那样活着。”他强调。

此外,AI的“两个坎”也揭示了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

  • “0到1”的创造力:AI在传统模式下创新有余,但缺乏像爱因斯坦那样颠覆现有框架的能力。它无法创造出梵高那样超越现有风格的作品。
  • 自驱力:人类因死亡意识而拥有强大的自驱力,这是进步的动力。AI没有这种内在驱动,它只执行被设定的任务。

尽管如此,刘嘉教授也并非主张与AI隔绝。他认为,AI是人类的“外挂”,一个忠实助手,能将世界的知识压缩成权重,让人类随时带着超级专家。他甚至坦言自己每天与AI相处的时间远超和人相处,因为它能推动他更快更深地思考。这并非矛盾,而是对AI在工作和生活角色上的清晰划分:_“人类的生活必须有人味,不能被AI‘占满’;我们要感性地体验世界;工作上要大量接触AI。”_他以此总结自己的平衡哲学。

教育的未来:AI驱动的思维革命

当讨论延伸到教育,刘嘉教授的观点更加激进且富有远见。他认为,在AGI时代,孩子们“完全不需要”再学英语。语言壁垒已被AI彻底打破,效率和知识获取将成为核心。同样,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变得不必要,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背后的逻辑能力——教育的重点应该从知识本身,转向思维训练。

对于备受关注的就业问题,他与郑可君一致认为,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岗位。而他早前曾建议学生“去送外卖”,现在则修正道,能送外卖的机器人预计三五年内就会出现。因为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奥特曼甚至预言未来是“订阅大模型软件,我们送你一个机器人。”这意味着AI将从虚拟走向现实,渗透到体力劳动领域。

面对这一切,如何培养下一代?刘嘉教授提出了三点至关重要的能力:

  1. 打开“视界”:让孩子尽早接触AI,将其作为“打开世界的最好工具”,就像把全世界的图书馆塞进家门,随时获取全球最先进的知识。
  2.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向AI不停发问、反问、挑战,甚至让AI反问他们。这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反复提问唤醒真理,并培养辨别AI“幻觉”和网上虚假信息的能力。
  3. 在未知领域中培养创造力:他将知识分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他强调,人类最擅长、AI最做不到的,正是“未知的未知”——那些尚未被提出、完全空白的领域,即“0到1”的创造。教育不应将孩子困在AI很快就能取代的“已知的未知”领域,而应鼓励他们探索“分布之外”(OOD)的创新。

刘嘉教授坚决反对在学校禁止使用AI。他认为,AI能将所有人的基础水平拉到一个新高度(例如,将作业水平从0分提升到80分),但80分以上的部分,即人的创意、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才是人与人的真正差距。他鼓励学生用AI搭建框架、填充内容,但最终,能否打动人心、触及人性,能否在AI基础上展现出属于自己的10分差异,才是衡量真正能力的标准。

刘嘉教授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既充满挑战又蕴含无限机遇的未来图景。他并非贩卖焦虑,而是以清醒的理性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引导人们直面AI,重估自我,并以一场认知革命来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与生存方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