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局,资本狂飙:具身智能,中国制造业的“灵魂”赌注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机器人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涌动,制造业巨头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纷纷重金押注具身智能,其核心在于对未来生存的“战略焦虑”。尽管投资热潮涌动,中国具身智能公司的估值却远低于西方同行,这不仅揭示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差异,更暗藏着“硬件先行”与“通用大脑”研发之间的“路径依赖”陷阱,而中国能否突破此困境,将决定其在万亿级机器人生态中的终极地位。

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素来不乏追逐未来浪潮的勇气,如今,在具身智能(Embodied AI)这片新生的蓝海中,一场声势浩大的“淘金热”正席卷而来。仅仅在2025年的前五个月,中国机器人产业吸引到的投资便高达23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209亿元人民币),资金的洪流汹涌而至,令不少“牌桌上”的投资者直言不讳:“挤破脑袋也要上牌桌。”1

然而,真正引人侧目的,并非单纯的资金涌入,而是“玩家”名单上的新面孔。过去,互联网巨头如美团、字节跳动下场投资,尚在意料之中。但今时今日,连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类坐拥万亿市值的制造业“巨无霸”,也纷纷慷慨解囊,将手中的重金掷向尚在襁褓中的机器人初创企业,这背后的逻辑,远比表面上的喧嚣来得深刻。

资本狂潮下的生存焦虑

表面上看,宁德时代手握全球电动车电池的半壁江山,比亚迪则在新能源车和电池领域双线并进,日子似乎过得风生水起。但如同《经济学人》常言,在利润丰厚的表象之下,真正的企业家总在夜半时分被一种无形的“战略焦虑”所困扰。他们担心的并非当下的盈亏,而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远的生存命题:下一个颠覆性浪潮会在何处掀起?核心业务会不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沦为昨日黄花?

正是这种深植骨髓的“生存焦虑”,驱动着这些制造业巨头毅然决然地杀入具身智能赛道。对宁德时代而言,今日电池主要为电动车供能,明日若人形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大规模普及,每一个“智能体”都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巨型充电宝”,其对电池的需求量,或许将远超现有电动车市场的总和。此刻的提前布局,便是在为未来的“机器人大时代”预留好入场券,确保其电池产品仍是首选,甚至开辟一个远超电动车市场的新天地。这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对未来核心业务护城河的“巩固性防御”,以及对潜在爆发点的“战略性押注”。

比亚迪的考量则更为宏大。作为集整车制造、电池研发乃至轨道交通于一体的“超级集成商”,机器人对其而言,更像是其“智能移动平台”战略的自然延伸。无论是未来工厂中日益智能的产线,高效运转的仓储物流,抑或是深入千家万户的服务场景,具身智能都将是其构建“制造+出行+智能”生态版图的关键拼图。不参与这场智能革命,便意味着现有优势可能被“智能体”降维打击——这就像当年功能机面对智能手机的窘境,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而互联网巨头们的焦虑,则源于其在线上世界的根基。流量与数据虽是它们的命脉,但用户终究生活在物理世界。当“美团小哥”摇身一变成为风雨无阻、自主上楼的配送机器人,不仅效率提升,成本骤降,更关键的是,这些机器人将成为连接线上服务与线下场景的“金钥匙”,源源不断地收集真实世界的环境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形成一个完美的“线上-线下”数据与服务闭环。对于这些“数据炼金师”而言,具身智能是其向物理世界拓展触角,完成商业版图最后一公里补全的战略高地。

估值罗生门:硬件之躯与智能之魂

然而,在这股狂热的资本洪流中,却隐藏着一道耐人寻味的估值“罗生门”。中国的具身智能创业者普遍感到“委屈”,自家技术不输人,原型机能跑能跳,背靠全球最强大的供应链,定制一个关键零件数日可得,价格还便宜得令人咋舌。可现实却是,大洋彼岸的Figure AI被资本追捧至近400亿美元的天价1,而中国的同行们,即便已是头部企业,估值却常常徘徊在区区几十亿人民币的量级,相去甚远。

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而是全球资本市场深层“定价逻辑”的差异。硅谷的公司擅长描绘“颠覆未来”的宏大叙事,它们站在“创新圣地”的神坛上,向投资者贩卖的是“彻底改变人类工作方式”、“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梦想。对于这种充满颠覆想象力的“超级故事”,哪怕当下仍是实验室里的Demo,全球顶尖资本也甘愿支付巨额溢价,将其视为定义未来的奢侈品。

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在当下资金并不那么充裕的“干旱”季节1,则更倾向于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子来衡量价值。他们会追问:你的机器人卖了多少台?在哪个工厂落地了?成本几何?何时能盈利?中国公司引以为傲的强大供应链,能快速打造出能在仓库奔跑、在酒店送毛巾的“躯壳”,本是实干能力的体现,却也在无形中将自身“锚定”为“硬件制造商”或“特定场景解决方案商”。这使得资本倾向于以传统制造业或应用科技的逻辑进行估值,看重的是眼前的营收和落地可能性。至于那耗资巨大、周期漫长、充满不确定性的“机器人大脑”(通用大模型和决策AI),在投资人眼中,则成了“画饼”般的存在,其价值难以用短期财务指标衡量。

这种“硬件先行”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为束缚长期发展的“估值陷阱”。公司为了快速融资、维持估值,不得不将重心倾斜于能短期见效的硬件迭代和特定场景落地,从而无力或不敢在真正决定未来高度的“通用智能大脑”上进行大规模、长期、冒险的投入。大家口口声声“布局大模型”、“做具身智能底座”,但实际投入力度却天壤之别。这种“战略短视”病,正是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面临的“路径依赖”陷阱,可能导致其在未来的核心竞争中掉队。

机器未来:生态构建与中国路径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狂热投资,不免让人联想到多年前的共享单车、O2O泡沫。然而,称其为泡沫,为时尚早。真正的泡沫,是短期投资者对价格的过度追逐。而具身智能,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应对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刚性需求来看,其潜在市场规模远不止“万亿”,甚至可能达到“十万亿”量级。与其关注短期价格的潮涨潮落,不如洞察其长远价值的坚实根基。如同当年的特斯拉和“蔚小理”,都曾被质疑为“大泡沫”,但在穿越漫长周期后,活下来的无一不成为行业巨擘。具身智能,此刻或许正处于电动车早期那个充满质疑、却又孕育巨大希望的阶段。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绝非《变形金刚》般单调的“擎天柱军团”,也非千篇一律的工厂流水线。它更可能像今天的智能手机或智能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一座分工明确的“机器人城市”:

  • “城市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构建者: 少数几家顶尖公司将专注于打造通用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强大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它们提供最底层的智慧能力,如同这座城市的规划局和中央处理器,设定规则,赋予机器人感知、决策、学习的“灵魂”。这片领域门槛最高,投入天文数字,但回报也最为丰厚,谁能抢占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定义未来机器人世界的话语权。
  • “身体”的塑造者与场景专家: 大量公司将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设计和制造,就像汽车产业的主机厂。它们根据特定场景需求,打造形态各异、功能专精的机器人“躯壳”,从工业机械臂到家庭服务员,从医疗辅助到救灾侦察。中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供应链和制造业积淀,在这一层级具备成为全球领先“身体专家”的巨大机会。最终,全球的主机厂数量可能收敛至一二十家,既不像手机行业那么寡头,也非今日造车新势力般鱼龙混杂。
  • “关节”与“感官”的精密供应商: 这将是“隐形冠军”的摇篮。一批技术深厚的公司,专注于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核心“器官”,例如灵巧手、高扭矩电机、高精度传感器等。这些部件如同汽车的发动机和高级雷达,技术壁垒极高,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上限。在这些核心零部件领域做到极致,成为机器人界的“博世”或“高通”,亦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尊重。
  • “技能包”与“服务商”: 基于上述平台和硬件,涌现出大量开发具体应用软件、技能包或提供租赁、运维服务的公司和开发者。这一层将是最活跃、最多样化的创新沃土。

对于中国玩家而言,未来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做深做透“身体专家”,利用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优势,在特定领域将硬件做到极致,成为全球细分市场的“本体王者”,这既是现实的立足之本,也是当前资本和市场更“看得懂”的价值。第二,破釜沉舟冲击“城市大脑”,有魄力、有资金、有顶尖人才的公司,不计短期得失,投入通用“机器人大脑”和操作系统的研发。这需要超强定力与无与伦比的远见,一旦成功,便能站在生态之巅,定义未来标准。第三,精耕细作成为“器官大师”,专注于某个核心“器官”的突破,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走“小而美”却极其稳健的“隐形冠军”之路。

当然,选择并非一成不变或固守一隅。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在“收敛”的平台之上,保持针对海量长尾需求的应用场景和高度专业化的核心部件的“多元化”与活力。中国企业唯有看清自身优势,明确战略定位,在“制造优势”的坚实基础上,勇敢地向“智慧核心”和“精密核心”发起冲击,方能在未来的“机器人星球”上,占据真正有价值的一席之地,而非仅是“世界工厂”的延伸。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