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到翻译界了?AI小说翻译百元一本,译员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英国公司GlobeScribe.ai推出AI小说翻译服务,声称百元一本就能搞定,这简直是给文学翻译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译员们纷纷表示“不服”,认为AI只能翻译个寂寞,文学的灵魂还得是人来解读。

翻译界的“卷王”驾到?百元一本,AI要抢译员饭碗了?!

这年头,AI三天两头给我们“整活儿”,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怕谁家“打工人”的饭碗能安稳。这不,最新的消息是,AI又把“魔爪”伸向了我们以为还有点门槛的文学翻译界。英国一家名叫GlobeScribe.ai的公司,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他们正式推出了面向小说作家和出版商的AI翻译服务,宣称每本书、每种语言仅需100美元! 1 听到这个价格,是不是感觉整个翻译圈都“爷青结”了?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字斟句酌,对着译稿熬夜秃头,可能一本书的稿费还不够买两件体面衣服。结果AI大手一挥,百元一本搞定,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降维打击”啊!消息一出,翻译圈瞬间炸锅,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哀鸿遍野”。

AI小说翻译:这“玩意儿”到底强在哪儿?

你可能要问了,这GlobeScribe.ai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它真能把小说翻译得有模有样吗?

据了解,GlobeScribe.ai的创始人Fred Freeman和Betsy Reavley可不是什么泛泛之辈,他们之前就创办了专攻犯罪惊悚小说的出版公司Bloodhound Books。这俩人,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内容,强强联手,瞄准的就是小说翻译这个痛点。他们表示,AI翻译服务的初衷,是让更多小说有机会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从而触及全球读者。毕竟,对于很多独立作家和小型出版商来说,人工翻译的高昂成本和漫长时间,简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用他们的话说:

“专家级人工翻译,特别是针对高度文学化或复杂文本的,永远会有它的位置。但GlobeScribe.ai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让翻译成为更广泛小说作品的可行选择。” 1 这话听着挺“官方”的,翻译过来就是:“高端局你们玩,低端局我们AI要包场了!”

不得不说,这100美元的定价确实很有杀伤力。它就像一个“价格屠夫”,直接把翻译的门槛拉到了地板砖上。对于那些预算有限的独立作家或者想“试水”海外市场的出版商而言,这简直是“YYDS”(永远的神)级别的福音。低成本、高效率,想想都觉得香。

人机之争:译员们真的要“失业”了吗?

然而,当AI的“魔法棒”指向文学翻译这片沃土时,那些深耕多年的“老法师”们可不乐意了。他们的忧虑和“不服”主要集中在一点:文学的“灵魂”和“韵味”,是冰冷的算法无法触及的。

翻译行业对AI的冲击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早期的机器翻译软件,到现在的神经网络翻译,AI的翻译能力确实突飞猛进。但到了小说翻译,尤其是那种需要深厚文化背景、细腻情感捕捉、甚至“翻译腔”美学追求的文学作品,AI真的能胜任吗?

文学翻译,它不仅仅是词语的对等,更是文化的桥梁、情感的传递。一个巧妙的比喻,一段充满张力的对话,一个双关语的运用,都需要译者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原作者的深意,再像魔术师一样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呈现。这中间涉及的语境理解、文化转译、文风把握,以及最重要的——“人味儿”,是目前AI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当GlobeScribe.ai推出百元小说翻译时,很多译员的内心OS(内心独白)大概是:“你AI翻译出来的,那叫‘字儿’,不叫‘文学’!”他们坚信,只有人类译者才能创作出真正有**“ nuance”(细微之处)**的作品。

文学翻译的未来:AI是“神助攻”还是“终结者”?

那么,AI到底会成为文学翻译的“神助攻”,还是“终结者”呢?

从目前来看,AI翻译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实有其优势:

  • 效率:速度快如闪电,人工翻译望尘莫及。
  • 成本: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翻译的经济门槛。
  • 基础翻译:对于直白、信息量大的文本,AI能提供一个不错的初稿。

但它也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

  • 文学性不足:难以捕捉语气的微妙、情感的深度、文化的隐喻和文字的韵律。
  • 创造性缺失: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创造性转译,让译文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 错误风险:有时会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语法错误或语境误解。

所以,未来更可能出现的是一种**“人机协作”**的新模式。AI负责提供初稿,就像一个“快速的机器人助手”,解决大量重复性的、标准化工作;而人类译者则进行精修、润色,注入“灵魂”,负责那些需要高度创造性、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的部分。这有点像一个“半成品工厂”和“精装修公司”的组合。

对于那些小众、实验性或商业价值不高的作品,AI翻译或许能让它们获得“触达世界”的机会。而对于经典名著、畅销大作,以及那些对翻译质量有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专业的人工翻译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顶配”。

总而言之,AI的崛起,不是要“毁灭”某个行业,而是会“重塑”它。翻译的“饭碗”还在,只是“吃法”变了。那些能与AI共舞、利用AI提升效率的译者,未来才能在波谲云诡的行业变化中稳稳地“上岸”,甚至“躺赢”呢!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