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到日历:一位外卖“炼金师”的AI再入局,能否再造独角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曾创办外卖巨头饿了么的汪渊,携其新加坡AI公司Orion Arm以1亿美元估值完成A轮融资,旨在通过两款效率型AI产品——智能日程管理工具Toki AI和资讯去重应用Syft AI——解决现代人信息过载和时间碎片化的痛点,标志着资本市场对AI垂直应用与明星创始人双重效应的持续追捧。

在一个信息洪流泛滥、时间颗粒度被无限细分的时代,任何能够为疲惫的现代人提供片刻秩序或清晰的解决方案,都无疑是对市场痛点的一剂良药。正当全球科技巨头们在通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中投入巨资,一场更为“接地气”的AI应用战役,却在细微之处悄然打响。近日,一位中国互联网早期拓荒者,以其特有的“绵里藏针”式回归,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他便是曾一手将“饿了么”从零食摊配送推向千亿估值外卖帝国的联合创始人汪渊(Raymond Wang)。在六年前阿里巴巴以_95亿美元_的天价将饿了么全盘收入囊中后,汪渊等创始团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彼时,他从亲手组装服务器的“技术极客”转变为产品与运营的舵手,已完成了其职业生涯的第一场“炼金术”。如今,他再度挥舞魔杖,带着总部位于新加坡的AI应用开发商Orion Arm,以_1亿美元_的投后估值斩获了_1100万美元_的A轮融资,显然是奔着AI时代的新金矿而来1

Orion Arm的登场,恰似其名——“猎户座之臂”,意欲在浩瀚的AI星空中探寻并捕捉那些被忽视的效率星辰。其初试啼声便推出了两款产品,皆剑指现代社会的核心痛点:时间和信息。首款应用Syft AI,宛如一名数字界的“去芜存菁者”,专为新闻资讯而生。在各类媒体竞相抢夺眼球、重复信息充斥屏幕的当下,Syft AI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AI驱动的“去重系统”,能够将同一事件的多篇报道整合为单一、简洁的摘要。这不仅大幅缩短了阅读时间,更辅以35种语言的母语摘要功能,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上下文语境和文化相关的精准信息流。对于那些在信息过载泥潭中挣扎的知识工作者而言,这无异于一场数字化信息大清洗,将资讯的“噪音”降至最低,只留“信号”2

然而,真正让Orion Arm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或许是其第二款产品——Toki AI(原名Dola)。上线不足一年,这款AI日历助手已在全球吸引了_超过300万用户_。如果说Syft AI是信息整理的“瑞士军刀”,那么Toki AI便是时间管理的“私人助理”。它独特之处在于能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互动,无论是文本、图片还是语音信息,Toki都能毫不费力地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和日历提醒。更为奇妙的是,Toki甚至能“打电话给用户”,以确保关键日程不被遗漏——这简直是现代生活混乱交响曲中一声及时而强劲的“定音鼓”3。其_免费增值模式_(每月_3.59美元_或_6.59美元_的高级功能)显示了其商业化的清晰路径,而科技界创业者们对其“体贴”、“准确”和“简洁”的赞誉,更是为其商业前景增添了几分明亮的色彩。

从外卖配送的技术基础设施,到如今AI驱动的个人效率工具,汪渊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对数字经济深层需求的又一次精准捕捉。他曾是饿了么技术基石的奠基者,深知如何从技术细节中挖掘商业价值。如今,他不再着眼于连接餐厅与食客的物理距离,而是转向弥合人类在数字世界中日益增长的“效率鸿沟”和“认知负荷”。这种从“硬核技术”到“软性应用”的商业策略,体现了对用户痛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AI赋能商业模式的信心。

这笔_1100万美元_的A轮融资,无疑是对汪渊过往业绩和Orion Arm未来愿景的肯定。在AI领域,资本的涌入如同潮汐,既能将新创企业推向浪尖,也可能在退潮时留下遍地残骸。Orion Arm选择的赛道,虽然不像底层模型那样需要天文数字般的算力投入,但在应用层面的竞争却异常激烈。其能否在众多AI助手和内容聚合器中建立起足够的竞争壁垒,并最终实现汪渊雄心勃勃的“三年内用户达到_1亿_”的目标,将是对其产品粘性、用户体验和市场拓展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毕竟,用户的“记忆力”和“忠诚度”在数字世界中,往往比预期更为短暂而挑剔。

最终,这场由一位“餐桌革命者”发起的AI效率革命,将如何改写现代人的日程与资讯体验,值得拭目以待。它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回归,更是对AI商业化路径的一次全新探索——从无序中创造秩序,从繁杂中提炼价值。这或许正是AI时代,那些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炼金术”所在。

引用


  1. 离开一手做大的饿了么6 年后,他带着7 亿估值的AI 公司杀回来了 · 网易(2024/6/17)· 检索日期2024/6/19 ↩︎

  2. Orion Arm - The Company · Orion Arm(未知)· 检索日期2024/6/19 ↩︎

  3. Eleme co-founder snags $11M for AI calendar assistant · Tech in Asia(2024/6/12)· 检索日期2024/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