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基智核邂逅风力骨骼:稚晖君的21亿“借壳”魔术,一场关于未来的赌局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智元机器人,这家由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立的具身智能新星,斥资21亿人民币鲸吞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控股权。此举不仅是资本市场上独角兽“借壳”谋求加速商业化和未来融资的新范式,更揭示了人形机器人赛道对传统产业版图的渗透与重塑,预示着技术资本化路径的演变。

在科技与资本的舞台上,没有什么比一场看似“不搭调”的联姻更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当新郎是炙手可热的具身智能“天才少年”,而新娘则是一家沉稳持重的风电新材料公司时。上纬新材,这家主营风力发电叶片用材料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于7月8日晚间披露了一纸公告,宣告其控股权将易主。接盘者并非老牌产业巨头,而是成立不足两年半、估值已达_150亿人民币_的明星独角兽——智元机器人1。这笔总计_21亿人民币_的豪掷,如同一枚精准制导的火箭,将昔日的“天才少年”稚晖君(本名彭志辉)送入了A股市场的腹地,即便智元方面对外强调并非“借壳上市”,但资本的嗅觉总比言语更诚实,它闻到的,是更高效的融资通道,和一次颇具未来感的战略布阵。

故事的主角,智元机器人(Agibot),如同一个在硅谷叙事中迅速蹿升的“明日之星”,其崛起速度之快,即便是那些阅尽风云的华尔街老兵也不免侧目。自2023年2月由稚晖君联合创立以来,该公司已密集完成了近十轮融资,吸引了腾讯、京东、百度、红杉、高瓴等一众“嗅觉灵敏”的知名投资机构。他们的旗舰产品——身高175厘米、步速可达7公里/小时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不仅在形态上模仿人类,更在双足行走、智能任务执行等方面展现出不凡的能力。而今年3月发布的“智元启元大模型”,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具身智能的门槛,为其“数千台”的年度出货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1。可以说,智元机器人已从实验室的愿景,大步迈向了商业化的深水区。

此番收购,无疑是智元加速商业化进程的又一例证。上纬新材,一家在2023年营收_14.94亿元_、净利润_8868.14万元_的新材料企业1,尽管业绩稳健,但与具身智能这种“烧钱”的未来科技相比,其业务前景似乎略显平淡。然而,平淡之下,自有玄机。智元机器人通过两步棋——首先以_7.78元/股_的价格协议受让_29.99%的股份,继而通过要约收购增持_37.00%,最终将控制上纬新材_66.99%_的股份1。这是一场典型的“反向收购”或“借壳上市”操作,尽管智元方矢口否认业务和重大资产重组,但上市公司平台所提供的透明度、融资便利性以及更强的品牌背书,对于任何一家寻求爆发式增长的科技独角兽而言,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尤其是在当前一级市场投资趋于审慎的背景下,绕道资本市场,或许是比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更具效率的捷径。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股权交易,更是新经济与旧产业之间一场意义深远的资本博弈。当人形机器人渴望从科幻走向现实,它们需要的是庞大的资金支持来维持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乃至吸引顶尖人才。A股市场,尤其是科创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而上纬新材,即便其现有业务与机器人相去甚远,但其上市公司的“壳”本身,便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智元机器人承诺未来12个月内不会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但那之后的“尽在不言中”,无疑是留给市场的一道开放性考题。这好比在棋盘上落下一枚看似无关紧要的闲子,实则为未来更宏大的布局埋下了伏笔——或许是资产注入,或许是业务转型,又或许是更具想象力的产业整合。

在日益激烈的全球AI军备竞赛中,中国科技企业正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于硅谷的资本路径。当美国市场的AI新贵们争相通过高额私募融资来维系“独角兽”身份时,中国的明星公司则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不惜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提早锁定公共市场的流动性。这桩收购案,不仅为智元机器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资本可能的大门,也为整个具身智能乃至更广泛的硬科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范式。它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不差钱”的科技独角兽,通过类似的方式,吞噬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传统实体,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基因重组”,最终,绘制出一幅全新的产业版图。这,或许才是稚晖君这笔21亿交易背后,最值得玩味的故事。

引用


  1. 智元机器人,21亿拿下一家上市公司·36氪·王非(2024/7/9)·检索日期2024/7/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