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百川智能掌舵者王小川的“AI医生梦”雄心勃勃,但在中国AI医疗市场这片日渐拥挤的蓝海中,其激进转型正面临多重商业化挑战:从技术落地“新瓶装旧酒”的困境,到高度依赖系统集成与政企资源的商业模式,再到巨头环伺与内部动荡,这趟豪赌能否成功,将是对其资本效率与战略定力的严峻考验。
曾几何时,科技巨头们在围棋盘上以算法对决人类智慧,引得世人惊叹。如今,这场AI的“世纪之战”正悄然转向了更为深邃、也更具人文关怀的领域:医疗。在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上演的一幕——豆包、百川、小荷乃至远方的ChatGPT与Google Gemini组成的“AI医疗大模型战队”与人类医生平分秋色——无疑是这场新篇章的序曲。在科幻电影的朦胧边界与现实的冰冷数据之间,一个名为“AI医生”的梦想,正诱惑着无数淘金者,其中便有互联网老兵王小川和他的百川智能。
王小川在全员信中慷慨陈词:“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是百川的使命。这是第一天就立下的志向。”此等宏愿,听来慷慨激昂,仿佛一剂强心针,意图将百川智能从通用大模型“六小龙”日趋激烈的红海竞争中解救出来。毕竟,AI医疗这片蓝海,据DataBridge测算,到_2031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2亿美元_1,连OpenAI都按捺不住,被曝出正秘密筹划其“cderGPT”项目。然而,深谙市场经济的观察家们,或许更关心的是,这碗“AI医生”的汤,究竟是能滋补身心,还是不过是又一场资本与理想的泡沫盛宴?
梦想与现实的“温差”
百川智能的转型,无疑是一场豪赌。在智谱和MiniMax传出上市佳音,月之暗面和阶跃星辰凭借Kimi-Researcher和多模态技术独占鳌头之际,百川选择了一条“另类”路径,低调转向医疗。其策略可谓“三箭齐发”:技术上,发布了行业首个医疗增强大模型Baichuan-M1-14B,并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推出“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2;商业化上,在南京、四川、深圳、海南等地设立区域子公司,将AI儿科和AI精准诊疗方案落地;生态端,则通过并购广州涛喀、投资小儿方健康科技和福棠儿医,构建自身的AI医疗版图3。王小川本人甚至在与学者赫拉利的对谈中畅想,AI医生将比人类医生“更加善良,工作也更有效”——这番话,听在饱受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困扰的患者耳中,或许是福音,但在深知医疗行业复杂性的专业人士看来,则不啻为一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当AI遇上“慢生意”:新瓶与旧酒的纠葛
然而,百川智能的“AI医生梦”并非坦途。正如一位医疗辅助生殖领域的信息化从业者高翔所言:“当下的AI医疗看似很fancy,但实际还没有走出信息化老路。”2这句绵里藏针的评论,直指行业核心痛点。
首先,在大模型入院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中国已有不下百款医疗大模型落地,近四成医院在通用模型基础上开发垂直模型2。百川的先发优势和多模态技术固然可圈可点,但要将大模型真正融入临床,提升模型专业化水平,则是一场高成本、高投入的“苦活累活”。高质量医疗数据的收集、清洗与标注,不仅耗时耗力,更受限于医院信息化基建水平和医生配合度。试想,当医生在门诊忙得焦头烂额时,他们更愿意去适应一个用了十多年的老系统,而非拥抱一个“太新”的AI交互界面。这其中,技术与人性的博弈,其复杂程度远超冰冷的算法代码。
其次,在商业化路径上,AI医疗固然性感,但“卖API、按Token收费”的轻盈模式,在B端却往往演变为沉重的系统集成和定制化老路。出于医疗合规和数据安全的考量,AI医疗项目通常需要本地部署,这便将市场拓展与政企资源紧密绑定,最终难逃拼续费的“宿命”。百川所聚焦的儿科和全科,前者受用药限制,难以开出“大处方”,商业空间有限;后者则是一项改造基层医疗的庞大工程,耗时耗力,效益周期漫长。这无疑将百川置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资本市场要求快速变现的压力下,却不得不深耕一个回报周期缓慢且壁垒森严的领域。
再者,在生态建设上,百川效仿英伟达和微软的巨头策略,通过投资并购构建AI医疗圈。然而,英伟达的“卖水人”角色和微软“云服务+软件组合”的优势,是百川这类AI创企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现阶段,其生态伙伴更像是帮助其拿下订单的“敲门砖”,而非真正意义上形成稳固的商业护城河。收购医疗用品企业和入局互联网医疗,固然体现了商业化的焦虑,意图通过卖硬件或平台流量寻找变现路径,但这些策略在巨头林立的红海中,又能否真正突出重围,仍是未知数。
AI医疗的“诸神之战”与百川的内部挑战
AI医疗,这片曾被视为“红海之外”的避风港,短短半年间,已然成为科技巨头们争相抢滩的新战场。C端有字节的“小荷AI医生”、蚂蚁的“AQ”、京东的“AI京医”,甚至美团买药也推出了健康助手功能3。B端市场更是一派“诸神之战”的景象:科大讯飞、蚂蚁、华为等通用大模型厂商凭借底层基模与长期深耕的优势,势如破竹;微医、医联等平台型企业手握用户入口,具备天然流量优势;润达医疗等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则坐拥垂类数据金矿。
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饕餮盛宴中,百川智能作为一家创企,即使坐拥先发优势,其内部却也面临着频繁的人员变动。多位联创出走另起炉灶,医疗业务总负责人李施政的离职,无疑为王小川的“AI医生梦”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外部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同时,内部的动荡无疑会极大地消耗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与执行效率。
王小川曾坦言,转型医疗的原因是“融到钱了”和“模型之外,要有很好的场景,否则就是红海竞争”3。此言一出,倒是坦率得可爱。然而,当新的场景迅速演变为更深层次的红海,而赖以支撑的资金与人才又面临消耗,王小川的“AI医生梦”,是化作现实的里程碑,还是成为又一个高悬于空中的美丽泡影,这道选择题,正等待着他的最终答案。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关于技术前景的判断,更是对商业模式韧性与管理层战略定力的终极考验。
引用
-
掉队的百川智能,撑不起王小川的「AI医生梦」·36氪·Judy(2024/7/9)·检索日期2024/7/9 ↩︎
-
AI医疗的旧战场与新故事,王小川的医疗路能走多远?·虎嗅·(2024/8/8)·检索日期2024/7/9 ↩︎ ↩︎ ↩︎
-
百川智能VS互联网医疗巨头,王小川医疗梦的豪赌·OFweek·(2024/8/8)·检索日期2024/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