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资本狂热与商业化压力并存的背景下,中国具身智能企业正加速冲刺资本市场。智元机器人通过战略收购抢占先机,而宇树科技则紧随其后筹备IPO,预示着该赛道即将迎来一场关键的“交卷”时刻,优胜劣汰的大幕也正徐徐拉开。
最近,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舞台上演了一出好戏,其剧情之跌宕起伏,足以让最老练的资本观察家也为之侧目。当市场还在津津乐道于宇树科技计划于2025年底前递交A股IPO申请的消息时,智元机器人——这家成立不过两年的初创公司,却以一场教科书般的“闪电战”直接入主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斥资约21亿元人民币,智元机器人通过其持股平台智元恒岳、致远新创,一举拿下了上纬新材约67%的股份,其首席执行官邓泰华顺理成章地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1。这可不是什么“借壳上市”的含糊其辞,而是实打实地登上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快车道。
智元此举无疑是给这场本已焦灼的“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争,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这场由硅基生命体与冰冷资本共同主演的竞赛中,没有人愿意在起跑线上掉队。智元机器人,作为近两年一级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其背后股东阵容堪称豪华,囊括了高瓴创投、鼎晖资本、经纬创投等顶尖投资机构,以及腾讯、比亚迪、百度风投等产业资本,甚至不乏上海临港新片区基金这样的地方国资身影。据传,其估值已高达150亿元人民币2。公司不仅在产品线上兼顾双足人形机器人(如“灵犀X2”,具备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硅光动语”2)和工业轮式机器人,更在量产交付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据称截至2025年1月已下线逾1000台具身机器人,其中包括731台双足机器人3。从“实验室Demo”到“工厂交付”,这无疑是其叩响资本大门的有力“敲门砖”。
资本狂潮与现实壁垒
然而,这场“上市冲刺”并非简单的逐利游戏,其背后是整个赛道共同的焦虑与急迫。从数据上看,人形机器人无疑已成为中国创业圈最“烧钱”的赛道之一。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赛道共发生64笔千万级以上融资,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有19笔,同比暴涨280%。更令人咋舌的是估值,24家披露天使轮估值的公司中,过半估值超过1亿元,其中9家甚至突破5亿元——这在过去,几乎是明星项目的待遇,如今却只是入局的“起步门槛”。3 这股资本的洪流,加之地方国资的重点押注,无疑正将一级市场推向估值的天花板,使得上市成为头部企业突破资金瓶颈的必然选择。
但在这股狂热的另一面,是冷峻的商业现实。尽管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营收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3,听上去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若深究其订单结构,便会发现隐忧。根据“硅基研究所”的统计,从2021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大量订单仍集中在高校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3。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虽然被普遍视为未来的“万亿赛道”,但在短期内,其商业化路径依然漫长而崎岖。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的判断掷地有声:“人形机器人将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交卷窗口期。”3 这句话,无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每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头顶。
正是这种“一级市场资金高企难以为继”与“商业化落地迫在眉睫”的双重压力,推动着智元、宇树这样的行业佼佼者,争相在“交卷窗口期”前抓住“上岸船票”。毕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中,尽早登陆资本市场,不仅意味着持续的融资能力和品牌效应,更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未来的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以及市场拓展,储备充足的弹药。智元机器人对上纬新材的收购,如同在急流中抢滩登陆,而宇树科技的IPO筹备,则更像是一艘巨轮在深水区调整航向。无论哪种方式,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在商业化的炼狱中,利用资本的助推,抢占先机,从实验室的技术演示沙盘,真正走向广阔的商业应用战场。
然而,上市并非万能药。资本市场的审视远比一级市场更为严苛,企业的盈利能力、增长潜力、技术护城河都将接受公开市场的反复拷问。对于尚未完全跑通商业模式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而言,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它们能否在2025年下半年的“交卷窗口期”拿出足以服众的成绩单,将决定它们是成为万众瞩目的“先驱者”,还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幸沦为“先烈”。这场关于未来智能的豪赌,才刚刚进入高潮。
引用
-
花21亿收购上市公司,智元、宇树怎么都抢着上市? - 网易·网易新闻·(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
-
抢位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股”?智元“闪电”入主上纬新材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 ↩︎
-
花21亿收购上市公司,智元、宇树怎么都抢着上市? - 网易·网易新闻·(2025/7/9)·检索日期2025/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