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初创公司Manus裁撤中国业务并迁总部至新加坡,揭示了中国AI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商业现实、资本限制与地缘政治压力。其策略转变不仅体现了海外市场更成熟的付费生态与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也预示着“生而全球”将成为中国AI公司规避风险、寻求突破的必经之路,重新定义了AI时代的“出海”范式。
几个月前,当Manus以其“通用AI智能体”的概念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一阵波澜,被国内媒体誉为“国产AI骄傲”时,许多人或许并未察觉到,这艘看似为民族荣誉而扬帆的船只,其罗盘早已悄然指向了远方。如今,随着其中国区业务的裁撤和全球总部正式落户新加坡的消息尘埃落定,一场关于AI时代创业地理边界和商业逻辑的深刻讨论,正浮出水面。
Manus的此番“瘦身”可谓果决:原约120人的国内团队,仅余40余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其余员工悉数裁汰。1 公司官方回应轻描淡写,仅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然而,在资本的显微镜下,这更像是一场对冲国内市场不确定性、拥抱全球机遇的“大迁徙”。
商业罗盘的转向:从“免费午餐”到“付费盛宴”
Manus的“全球化”策略并非一时兴起,其脉络早已清晰可见。从最初的宣传阵地选择——Youtube、X而非抖音、小红书,到创始人肖弘和联合创始人张涛、季逸超用流利的英文介绍产品,再到其官网最早只有英文版本且产品未在国内备案1,都无不暗示着,这家公司从诞生之初就未将中国市场作为核心目标。国内对它的热情,或许只是它在海外市场无心插柳的一次“回音”。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简单而又残酷:海外用户更强的付费意愿与更成熟的付费生态。正如ChatGPT以每月20美元的Plus会员费,吸纳了超2000万付费用户,年营收有望冲击127亿美元;Perplexity AI的年化收入也已突破1亿美元1。相形之下,国内AI应用市场仍深陷“免费”思维泥潭,即使是百度这般巨头,其文心一言也曾面临DeepSeek冲击下被迫取消付费的窘境。Manus的Basic、Plus、Pro三档会员费分别为每月19美元、39美元、199美元,对国内用户而言,这无疑是笔“昂贵”的支出。1 在一个习惯了免费增值模式的土壤上,试图依靠高价订阅来变现,无异于逆风而行。对于一家需要巨额投入以维持模型迭代和算力开销的AI公司而言,生存的艺术便是找到愿意为价值买单的客户。
地缘政治的棋局:资本与算力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市场是推手,那么地缘政治的引力,则是Manus转向海外的强大吸力。御势资本创始人邓明生直言,“AI应用创业生而全球。”1 这句话,在AI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因为技术本身的“跨语言、跨场景”属性,更因为其绕不开的资本与算力限制。
今年4月,外媒报道称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完成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近5亿美元。然而,这笔投资却仍在受美国财政部审查,理由是美国此前针对AI领域的对华投资禁令。1 在这棋盘上,资本的流动不再是单纯的逐利,而是被地缘政治的无形之手所操控。获得硅谷顶级风投的青睐,对任何一家初创公司而言都至关重要,但附带的“政治审查”条款,无疑让其“中国背景”成为一种负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Manus将全球总部迁往新加坡的决策显得尤为“顺理成章”。其新加坡公司“Butterfly Effect”早在前年8月就已注册成立,只是近期才正式落地运营。联合创始人张涛在SuperAI大会上公开强调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并大举招聘位于当地的职位1,正是这种战略姿态的明证。这不仅仅是地点的变更,更是身份的重塑——从“中国AI骄傲”到“全球AI公司”,旨在规避日益收紧的投资审查和技术出口限制。
Manus并非孤例。AI视频生成工具HeyGen从深圳迁至洛杉矶,原百度副总裁景鲲选择赴美创业,以及字节跳动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和Shein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将官网总部标注在海外,均是此类趋势的缩影。1 在这场全球AI军备竞赛中,中国创业者们深知,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产业链下,地缘政治的摩擦可能随时演变为“卡脖子”的困境。将重心置于海外,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兼具亚洲枢纽地位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无疑为他们在获取全球顶尖人才、不受限制地访问前沿算力与模型底座(例如,Manus曾与通义千问达成合作,但后续进展寥寥,可能也与此相关1)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忘掉Manus的“华人背景”,或许正是其走向全球、实现自身商业价值的必经之路。在技术无国界而资本与政策有边界的AI新纪元,那些真正有志于全球化、并能成功驾驭地缘政治风险的中国创业者,才可能在未来的AI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