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若鸣:AI淘金潮里的“静水深流”——一位华人科技巨匠的崛起与抉择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硅谷AI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庞若鸣以逾2亿美元的惊人薪酬从苹果转投Meta,成为行业焦点。这位集深厚技术造诣与谦逊人格于一身的华人科学家,不仅是多项核心AI技术的幕后推手,更在资本狂潮中,以其独特的视野和对技术本质的执着,重新定义着顶级AI人才的价值。

2025年的盛夏,硅谷的风向再次被一次重磅人事变动所牵动。前苹果AI/ML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这位长期深耕于AI技术基石领域的华人科学家,以一纸高达逾2亿美元的薪酬协议,正式加盟Meta,投身于马克·扎克伯格亲自擘画的“超级智能”蓝图。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硅谷华人高管的薪酬纪录,甚至超越了苹果CEO蒂姆·库克的年薪1,无疑是当前AI时代人才争夺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注脚。然而,在这天价薪酬的光环背后,我们更应探寻的,是庞若鸣其人,他如何炼就了“既懂炼丹又懂建炉”的非凡能力,以及在波谲云诡的科技巨头角力中,他所作出的每一次抉择,又折射出怎样的深层考量与价值追求。

早期求索:奠定技术基石的求学之路

庞若鸣的故事,始于东方明珠上海。他高中就读于上海市重点中学向明中学,随后进入中国顶尖学府上海交通大学主攻计算机科学。这段扎实的本科教育,为他日后在复杂系统设计和算法优化方面的卓越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远赴重洋,先后在南加州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完成硕博学位,深入学习和研究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理论。这段求学生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其独立思考、深度钻研精神的孕育期。正是对技术本源的深刻理解和对未知领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塑造了庞若鸣未来在AI领域开疆拓土的强大驱动力。

谷歌十五载:从基础架构到AI语音的拓荒者

毕业后的庞若鸣,将其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十五年奉献给了谷歌,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巨头。在谷歌,他并非那种一鸣惊人的“流量明星”,而更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基础设施建筑师”与“技术布道者”。

作为首席软件工程师,庞若鸣参与并主导了一系列对谷歌内部乃至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项目:

  • Bigtable与ZipIt:他参与构建的Bigtable索引结构化搜索与ZipIt项目,其成果被谷歌内部超过1000个项目广泛采用,成为支撑谷歌庞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核心基石之一。
  • Zanzibar:2012年,他联手Abhishek Parmar、Zhifeng Chen共同创立了谷歌全球一致性授权系统Zanzibar。更令人称道的是,在2014至2017年间,他作为唯一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将该系统的可靠性提升至惊人的99.999%——这在全球化服务中,是保障用户体验和数据安全的生命线。
  • Google Brain与语音识别:2017年之后,庞若鸣将研究重心转向“大脑应用研究”,领导了Google Brain团队的语音识别研究与产品落地。他与吴永辉、Zhifeng Chen共同主导开发的Babelfish/Lingvo框架,成为了谷歌TPU上使用量最高的深度学习平台,其使用率甚至超越了AdBrain和DeepMind1。这不仅彰显了他对前沿深度学习框架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在将前沿研究转化为实际产品上的卓越远见。
  • Tacotron 2:他还是Tacotron 2系统的核心贡献者。这个先进的端到端神经网络语音合成(TTS)系统,能够直接从文本生成高度自然的类人语音,极大提升了人机交互的自然度和体验。

在谷歌的这十五年,庞若鸣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从底层架构到应用层,从数据处理到复杂的AI模型,构建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知识体系。用他的同事、现谷歌Gemini主管Liangliang Cao的话来说,“若鸣是那种难得一见的工程师——备受众人尊敬与喜爱。他是机器学习专家中的佼佼者,不仅精通ML,更对基础设施有着深刻理解。” 曹进一步补充道,“若鸣拥有卓越的软件能力与机器学习造诣,每每拜读他的代码,总不禁令人惊叹。能与若鸣共事,我深感荣幸。”1 这些评价描绘出一个技术高超、乐于助人且深孚众望的庞若鸣,其人格魅力与技术实力并存。

苹果之旅:在巨人的困境中探索前沿

2021年,庞若鸣选择离开深耕多年的谷歌,加盟苹果,担任杰出软件工程师并领导基础模型研发团队(AFM)。彼时的苹果,尽管在硬件和用户体验上独步天下,但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竞争中,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庞若鸣的任务,正是带领一个约100人的团队,打造支撑苹果AI和下一代Siri的大模型。

在苹果期间,他的工作重心涵盖了大模型全流程开发,包括预训练架构设计、后训练调优、推理效能提升,以及多模态能力构建——即开发同时理解与生成文本、图像等多模态内容的核心技术。他带领团队也曾做出不少亮眼的成果,比如多模态大模型MM1、苹果AI基础模型等。他还参与了开源深度学习训练框架AXLearn项目,用于高效训练大规模AI模型,该项目在GitHub上获得了2.1k星。1

然而,苹果内部的氛围并非一帆风顺。据报道,苹果新任领导层Daphne Luong对AFM团队的严格审查,以及公司内部关于引入OpenAI、Anthropic第三方模型来支持新版Siri的讨论,都严重打击了庞若鸣团队的士气。在这样“内外交困、火烧眉毛、焦头烂额”的压力之下1,庞若鸣的每一次技术攻坚,都带着一丝在逆境中探索的坚韧。他在苹果的这段经历,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充满挑战与磨砺的一页,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Meta的召唤:超2亿薪酬背后的“超级智能”雄心

最终,庞若鸣选择了Meta。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跳槽,更像是硅谷顶级AI人才流向风暴眼的一次集中体现。Meta为庞若鸣开出的逾2亿美元薪酬包,主要由基本工资、签约奖金和Meta股票三部分组成2,其中股票是最大组成部分,并与绩效指标挂钩,需在Meta任职一定期限才能逐步解锁2。这笔天价薪酬,不仅是对庞若鸣过去成就的认可,更是Meta押注未来、不惜血本打造“梦之队”的决心宣言。

马克·扎克伯格正亲自组建Meta的“超级智能”团队,致力于打造能够媲美甚至超越人类AI系统。这个“AI天团”中,涌现出众多华人学者,包括前OpenAI感知研究负责人余家辉、参与GPT-4核心研发的赵晟佳、负责多模态后训练的毕树超等,庞若鸣的加入,无疑为这支顶尖团队再添一员核心大将。他“既懂炼丹又懂建炉”的独特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优化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更精通支撑这些算法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架构,这在AI领域是极其稀缺且宝贵的复合型人才。

庞若鸣的选择,或许不仅仅是薪酬的诱惑。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对Meta在AI领域投入的决心、愿景的认同,以及在那里能够施展更大抱负的机会。在苹果的内部压力下,Meta描绘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宏大愿景,以及为此不惜重金招募全球顶尖人才的魄力,或许更能激发一位技术匠人的激情与创造力。他选择的,是一片能够让他全身心投入到最前沿、最具挑战性AI研究的土壤。

人物肖像:巨额薪酬背后的“谦逊基石”

在瞬息万变的硅谷,天价薪酬往往与光鲜的个人形象、激进的市场策略紧密相连。然而,庞若鸣却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静水深流”特质。从同事Liangliang Cao的评价中,我们看到一个“谦逊而乐于助人”的庞若鸣,一个“备受众人尊敬与喜爱”的庞若鸣。他似乎并不沉迷于聚光灯下的赞誉,而是更专注于技术本身的精进和对团队的贡献。他的个人Google Scholar中,发表了多达100多篇有影响力的研究,个人被引数超460001,这不仅是其学术产出的印证,更是其在同行中深远影响力的体现。他曾与余家辉合著论文,也说明了他在顶级研究圈内的活跃和联结。

这种内敛而务实的人格特质,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以硬核的技术实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赢得尊重,而非仅仅依靠商业运作或个人宣传。这或许正是他能够长时间在顶尖科技公司中保持核心地位、并持续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关键所在。在AI淘金潮的喧嚣中,庞若鸣代表的,是那股对技术执着追求、对行业基石默默耕耘的工程师精神。

行业启示:人才的估值与AI的未来

庞若鸣的这一次“转会”,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职业选择,更是整个AI行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缩影。它清晰地传递出几个信号:

  1. 顶级AI人才的稀缺性与天价估值:在全球竞逐通用人工智能的当下,真正能够主导大模型研发、融合算法与架构的“全栈”AI专家,已成为各科技巨头不惜重金抢夺的战略资源。他们的价值,远超传统行业对高管的薪酬预期。
  2. AI战略的优先级重塑:Meta不惜重金挖角,表明其在AI领域的投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优先级,AI已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核心战场。
  3. 技术人的价值回归:在经历过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的高速发展后,如今的AI竞赛重新强调了底层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像庞若鸣这样在核心算法和基础设施方面都有深厚积累的人才,其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放大。

庞若鸣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技术人的成长与蜕变,也是关于AI时代背景下,人才、技术与资本如何互相作用的生动案例。他从上海的学子,到谷歌的基石缔造者,再到苹果的先锋探索者,如今又成为Meta“超级智能”的梦想一员,每一步都踏在科技浪潮的最前沿。他的经历启示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中,那些真正拥有深厚技术功底、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对行业未来独到理解的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将是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他们每一次的选择,都将悄然影响着AI走向何方,人类的未来如何被塑造。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