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日益收紧的资本环境中,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智元机器人通过一桩颇具争议的反向收购,试图曲线入主A股上市公司,此举不仅是为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荣耀,更是为自身高昂的研发和商业化之路寻求稳定的融资渠道和生存空间,预示着该领域新一轮的资本博弈和残酷淘汰。
在人工智能(AI)的殿堂里,"具身智能"——那些能够行走、感知、并最终理解我们世界的机器——正从实验室的象牙塔中挣脱出来,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的聚光灯。这场由硅谷巨头、新兴创业公司乃至国家队共同参与的“新工业革命”竞赛,从不缺乏戏剧性。最新一幕的主角,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两颗耀眼新星:由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联合创办的智元机器人,以及另一位青年才俊王兴兴掌舵的宇树科技。然而,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将按部就班地踏上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红毯时,智元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另一条更为“曲折”的路径,仿佛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驶入了乡间小道,却意图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日前,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一纸公告,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平静的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估值高达150亿元人民币(约合21亿美元)、尚在等待上市的智元机器人,竟然计划以约21亿元的现金报价,收购这家市值仅30亿元左右的新材料公司近30%的股份。随后,智元还将通过其持股平台进一步增持,最终谋求对上纬新材的控股权。1尽管智元方面迅速否认了外界“借壳上市”的猜测,并言之凿凿地表示未来12个月内无意改变上纬新材的主营业务,甚至不会进行资产重组,但市场向来是嗅觉最敏锐的猎犬。公告发布后短短两个交易日内,上纬新材的股价便接连涨停,市值飙升了14亿元人民币。这笔“大礼包”与其说是对新材料业务前景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概念的提前下注。投资者们似乎毫不介意新材料与具身智能之间那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只关心谁能率先戴上那顶“第一股”的皇冠。
资本困局下的生存哲学
智元此举,看似剑走偏锋,实则是在日渐凛冽的AI融资寒风中,为高歌猛进的具身智能赛道寻找一条“救生索”。如同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龙”争相筹备IPO,人形机器人企业也正面临同样的融资困境。ChatGPT掀起的AI浪潮固然浩瀚,但自2022年以来成立的13家明星机器人公司,大多数仍被困在A轮融资的泥沼中,难以寸进。智元和宇树科技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它们早期捕获了市场的目光,并成功挺进B轮融资,成为估值最高的“双子星”。2然而,高估值并非“免死金牌”。在资本市场趋于理性、投资机构日益审慎的当下,想要持续吸纳新的资金,甚至谋求更高的融资额,已变得难如登天。诚如云岫资本CEO高超所言,人形机器人目前尚未找到其“产品市场匹配度”(PMF),这意味着商业化路径依然模糊,早期投资的风险不容小觑。
IPO,这条曾被视为“功成名就”的终点线,如今却更像是高估值初创企业挣扎求生的“马拉松”。其漫长的周期和不确定性,令无数渴望输血的企业望而却步。智元通过控股一家上市公司,无疑是为自己准备了一份“双保险”。它不仅保留了未来独立IPO的可能性,更在当下拥有了一个可以自主掌控的融资平台,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这笔21亿元的收购资金,并非完全来自智元自有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将通过银行并购贷款取得,足见其对资本运作的娴熟运用。
“第一股”:荣誉、生存与残酷的“AI 1.0”教训
“第一股”的争夺,在中国的科技史上从未缺席。从电商到O2O,从共享经济到AI,每一次浪潮的开端,都伴随着一场“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资本狂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往往能享受极高的估值溢价,从而在资金、人才和市场份额上占据先发优势,挤占后来者的生存空间。
最为直观的例子,莫过于“AI 1.0时代”的“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的“AI第一股”争夺战。最终,率先敲响上市钟声的商汤科技,凭借在债券市场获得的持续输血,不仅得以在大模型时代继续保持竞争力,更成为了四家中唯一能跟上技术迭代步伐的玩家。反观那些冲击上市受挫的企业,有的被迫大规模裁员,有的业务线大幅收缩,甚至不得不转向其他领域求生。1
如今,无论是“大模型第一股”还是“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虚名。它不仅能为企业在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这些烧钱如流水的科技公司赢得宝贵的“生存时间”和“发展空间”。
然而,智元及其他具身智能公司面前横亘的挑战,却比大模型更加严峻。尽管两者都以通用人工智能(AGI)为终极目标,但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投入海量的资金进行软件迭代,更要涉足昂贵的智能硬件制造。数据的匮乏更是核心痛点,不少公司不得不依赖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真人动作捕捉来收集训练数据。智元恰恰选择了其中最难的一条路:软硬一体化。在稚晖君看来,通用机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打通从感知、决策到执行,从本体到大小脑的“全栈闭环链路”。1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投入成本,但也意味着一旦成功,其构建的竞争壁垒将更为坚固。
智元的这次资本腾挪,预示着中国具身智能领域正在从纯粹的技术竞赛,加速转向一场更为复杂的资本和商业策略博弈。这场激烈的“第一股”争夺战,不仅关乎企业的兴衰,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可能是一系列残酷淘汰赛的序章。那些无法找到足够“燃料”维持高速奔跑的“机器人”,恐怕将在这场无情的竞赛中,提前耗尽电量,黯然离场。
引用
-
机器人第一股,稚晖君要抢在王兴兴前面了?·36氪·赵晋杰(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 ↩︎
-
独家|稚晖君,目标赴港上市·澎湃新闻·(2025/7/9)·检索日期2025/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