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身躯与资本博弈:中国机器人新贵逐鹿“第一股”的路径分化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的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正上演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竞速,争夺行业“第一股”的殊荣。智元以其独到的“借道”上市策略,意图快速获取资金优势;而宇树则以盈利为本,深耕硬件成本控制。这场竞赛不仅关乎两家公司的命运,更映射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在商业化、资本化与技术路线上的多元探索与潜在风险。

北京的仲夏,科技圈的热浪并非来自气温,而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愈发滚烫的资本潮。当西方世界的科技巨头们还在为大模型的“大脑”之争鏖战不休时,中国的机器人新贵们已将目光投向了物理世界的“躯体”——具身智能,并掀起了一场争夺“第一股”的激烈战役。在这场硅基生命体的“大迁徙”中,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犹如两匹血统纯正的赛马,各自踏上了截然不同的资本化路径,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战略意图,值得玩味。

近期,宇树科技一度传出将择道科创板,而智元机器人则以一场令人侧目的“独角兽吞并上市公司”的操作,成功吸引了市场的全部目光。通过巧妙的SPV(特殊目的实体)设置、分步收购与换股重组的组合拳,由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实际控制的主体,计划取得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控制权1。此举无异于在IPO排队通道的“慢车道”旁,开辟了一条高速的“超车道”,为未来的业务注入与资本运作预留了广阔空间2。此等“借壳上市”疑云,虽被智元方面否认3,却无疑彰显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在退出机制上的某种无奈与灵活性,以及企业对于资本效率的极致追求。毕竟,在这个“烧钱”的硬科技赛道,谁能更快地获取充沛的资金“血液”,谁就掌握了扩大身位优势的生命线。用“第一股”占领市场心智,无疑比数百页的招股书更能打动人心。

殊途同归:两种具身智能的进化路径

这场资本的短兵相接,背后实则是两种差异化的中国具身智能发展路径的缩影。智元与宇树,除了其“90后”创始人背景引人注目外,更重要的在于其战略选择的鲜明对比。

宇树科技,这位被市场戏称为“具身智能界的大疆”的先行者,奉行的是硬件优先驱动成本控制至上的商业哲学。其创始人王兴兴通过核心部件(如电机、激光雷达)的自研与供应链整合,实现了快速量产与成本领先,并骄傲地宣称自2020年起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人民币3。在2024年,宇树的人形机器人交付量已逾1500台,机器狗更是高达2.37万台。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驱动”模式:将机器人成品直接推向市场,并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商业化,正如其与长城汽车合作探索“越野车+机器狗”的跨界应用。

与之相对,智元机器人则更偏爱软硬一体的全栈技术研发,走的是一条平台驱动的重资产路线,被业界比作“具身智能界的华为”。智元深信,在通用具身智能的宏大叙事中,基础设施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底层技术、硬件、软件、算法、数据乃至供应链制造等系统性工程。今年以来,智元不仅交付了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其中人形机器人731台),更通过与软通动力、大丰实业、富临精工、蓝思科技等行业巨头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其商业化落地。智元更像是具身智能领域的“卖水人”,旨在提供最好的基础本体和模型算法,赋能千行百业。这种战略选择,无疑与智元管理层中根深蒂固的“华为系基因”息息相关,他们带着大公司的经验与高举高打的气魄,试图在具身智能的蓝海中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

这两种发展模式,如同创业世界里的“小天才”与“小发明家”的殊途同归。王兴兴的宇树,带着工程师的务实与“小发明家”的精打细算,将盈利视为圭臬,快速实现商业闭环。而彭志辉(稚晖君)的智元,则更像一个“自带光环的小天才”,承载着对通用智能的宏大愿景,即使在早期也必须多线作战,将商业化视为一项“任务”,而非唯一驱动力。

然而,无论选择何种路径,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早期产业,其发展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本土供应链的整合与降本压力依旧存在,而在“大脑”和“小脑”端的技术路径,特别是识别和学习能力上,既需要底层通用技术的坚实地基,更依赖于真实场景中海量数据的喂养。这场关于硅基身躯的资本博弈,最终的胜利者将是那些不仅能解决这些共性挑战,更能有效利用资本效率,将宏大愿景转化为可触及商业价值的企业。毕竟,技术的光芒,最终仍需商业的变现来照亮前路。

引用


  1. “具身智能第一股”之争,催生资本新玩法·财富中文网·(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2. 稚晖君和王兴兴,打起了人形机器人关键一仗·36氪·(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3. 稚晖君,目标赴港上市·新浪财经·(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