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眼镜正迎来爆发元年,以小米、Meta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引领“百镜大战”,旨在抢占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AI交互入口。尽管供应链迅速成熟,但产品体验、杀手级应用和隐私伦理挑战仍存,其能否实现万亿市场规模的关键在于能否从“工具”真正升级为具备自主性的“个人智能助理”。
如果你认为智能眼镜仍是小众极客玩具,那么你可能正在错过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计算平台范式变革。2025年,以小米、Meta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与众多新锐厂商的密集入局,不仅引爆了原本沉寂的智能眼镜市场,更宣告着“AI眼镜元年”的正式到来,一场围绕“下一代AI入口”的“百镜大战”已然打响。
产业格局:AI眼镜“元年”的群雄逐鹿
小米在其“人车家”发布会上推出的首款AI眼镜,以1999元起售价引发市场热议,开售12小时销量便突破1万台1,迅速冲上智能眼镜品类销量榜首,甚至在部分线下门店出现断货。小米创始人雷军将其定位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的AI入口”2,这不仅点燃了大众对AI眼镜的关注,也加速了这一赛道从“0到1”向“1到N”的跃迁。
当前市场上的AI眼镜大致可分为三类:追求轻量化和音频体验的AI音频眼镜;主打第一视角拍摄和AI识别的AI拍摄眼镜;以及融合摄录、音频并提供增强现实视觉反馈的AI显示眼镜(AR眼镜)。不同形态的产品,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用户期待。
在国际市场,Meta作为先行者,其Ray-Ban Meta系列智能眼镜截至2024年销量已达200万台,并计划在2025年将目标提升至500万台3。Meta的策略是将其无缝融入其庞大的社交媒体生态,通过“即拍即传”构建用户闭环。苹果也传闻正积极布局,至少有7个相关项目在开发,预计将在2027年发布3-5款智能眼镜产品2,其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和品牌号召力,有望对行业产生 iPhone 之于智能手机般的革命性影响。国内市场同样竞争激烈,Rokid、雷鸟创新、XREAL等创业公司持续发力,华为、百度等大厂也纷纷入局。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迅猛,一季度出货49.4万台,同比大涨116.1%2,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约三分之一的份额。IDC预计,随着小米等大众品牌的加入和补贴刺激,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有望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加121.1%3。尽管这与智能手机的数亿出货量仍有巨大差距,但预示着AI眼镜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拐点。
技术与商业驱动:从“玩具”到“入口”的跃迁之路
AI眼镜之所以在当下迎来爆发,其核心驱动力在于生成式AI大模型的突飞猛进。过去的大模型缺乏合适的“具身”载体来发挥其感知、理解、交互能力,而智能眼镜因其可自然融合语音、视觉交互且无需手持的特性,被视为AI大模型落地移动端的最佳硬件形态。国投证券研报便将AI眼镜评价为“继智能手机后,最有可能引爆下一轮计算平台革命的‘入口级’产品”3。
资本市场对此同样充满热情。截至2025年4月,中国登记在册的AI眼镜相关企业已超过440家3,这表明投资界看到了AI眼镜成为下一个消费电子爆款的巨大潜力。更具前瞻性的预测来自维深,其研报指出,到2035年,AI+AR智能眼镜有望实现对传统智能眼镜的替代,并达到与智能手机规模相当的销量,预计可达14亿副,渗透率约70%2。这并非仅仅是技术迭代,而是对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方式的深层重构。
从供应链角度看,中国本土电子产业链的成熟为AI眼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小米AI眼镜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由国内厂商提供,如歌尔股份代工、舜宇光学提供光学模组、恒玄科技提供蓝牙音频芯片等,辅以高通平台芯片等全球供应商3。这种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源于多年来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行业的积累,使得AI眼镜的量产和成本控制成为可能。
然而,通往大众消费之路并非坦途。业内将智能眼镜在体积重量、电池续航和显示效果上遇到的挑战比喻为**“不可能三角”**——电池容量增大则重量增加,显示功能增强则功耗提升,轻便小巧又往往制约性能。许多当前的AI眼镜选择放弃或简化显示功能,以换取更接近日常眼镜的轻便外形,这虽降低了技术门槛,但距离“取代手机、电脑”的终极形态仍有距离。只有当光学和算力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AI与AR的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从而使AI眼镜成为通往“元宇宙”的入口级设备。
生态与体验:杀手级应用的呼唤与用户心智重塑
当前AI眼镜的市场挑战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软件和内容生态的薄弱。许多消费者在新鲜感过后,往往不知智能眼镜还能用来做什么,实用价值仍相对有限,被戏称为“半玩具、半工具”3。Meta眼镜的销量领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与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矩阵的无缝集成,提供了“即拍即传”的闭环体验。
在国内,厂商们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如Rokid打通支付宝实现“无需掏手机支付”,小米演示了“第一视角控制智能家居”,以及内置导航、运动记录、实时翻译等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大多是手机应用的延伸,尚未创造出眼镜独有的、无法被手机替代的“杀手级”应用。要推动AI眼镜从“音频拍摄工具”升级为真正的“个人生活助理”,厂商需要加速生态合作,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将移动端服务创新或迁移到眼镜场景,开放API成为当务之争。可以预见,随着硬件逐渐成熟,软件生态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战场。
同时,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是普及的另一核心。当前产品在佩戴舒适度(厚重感)、续航、发热以及AI交互延迟、多设备协同干扰等方面的痛点仍普遍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材料、新工艺、软硬件协同优化以及更精准的AI算法。比如,电池和散热技术创新,以及AR显示需要克服眩晕感和户外清晰度,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
社会伦理与未来展望:技术演进中的责任与远见
技术进步的另一面,是不可回避的社会伦理挑战。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所引发的隐私与安全问题,正是当年Google Glass遭遇“Glasshole”(眼镜混蛋)骂名的主要原因,甚至导致其被餐厅、影院等场所禁止。尽管如今的智能眼镜大都增加了录制指示灯、快门音等提示,但面对“眼睛即摄像头”的潜在监视,公众的普遍不安仍难以完全化解。
这提醒我们,再酷的技术也必须植根于社会规范和大众情绪。未来,行业内需要共同面对并制定明确的立法监管和行业自律规则,以平衡技术创新与个人隐私、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信任和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哲学命题。
站在2025年这个“AI眼镜元年”的潮头,我们既看到了技术与市场风起云涌的巨大机遇,也清醒地认识到通往大众消费品道路上的诸多挑战。AI眼镜能否迎来属于自己的“iPhone时刻”,取决于未来1-2年内能否有效解决当前的技术瓶颈、用户体验短板,并涌现出真正具备颠覆性的“杀手级”应用。
尽管当前AI眼镜仍处于“能用、够用但不颠覆”的早期版本,但其作为下一代AI计算平台的潜力已然显现。这场关于未来个人计算终端的竞赛,将不仅仅是硬件配置或销量数字的较量,更是对人机交互范式、社会伦理边界乃至人类文明进程深层影响的探索。万亿市场空间可期3,但真正的精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