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作为一种新兴的AI时代营销策略,正以其直接植入AI答案的“魔力”吸引着渴求曝光的品牌方。然而,其野蛮生长的“黑帽”操作与高昂的定价,正加速侵蚀AI搜索的信任基石,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平台整治与商业模式正规化浪潮。
数字世界瞬息万变,而人类的逐利本能却恒定如斯。曾几何时,传统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江湖还未完全平息,如今,一种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的新生事物已如破茧之蝶,在人工智能(AI)的广阔蓝海中振翅欲飞。它不再满足于在搜索结果页的浩瀚汪洋中争夺一席之地,而是直接瞄准了AI助手那片更具魔力的“回答位”,试图让品牌信息以近乎私语的方式,直接融入用户的每一次智能问询。
新型淘金热:当算法邂逅广告
AI搜索的崛起,尤其像DeepSeek这类模型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不再是浏览冗长的网页列表,而是期待一个即时、精炼的综合性答案。这无疑为商业信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如果你的品牌能被AI系统“采纳”并直接嵌入答案中,那其影响力将远超传统搜索结果页上的任何一条链接。这正是GEO的魅力所在:它通过精心制作并“投喂”给AI模型的内容,确保在用户提出“XXX推荐”之类的询问时,你的品牌能被这位“数字先知”言无不尽地提及1。
这股热潮迅速催生了一个新兴市场。形形色色的GEO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手握一套号称能“驯化”AI模型的秘术,承诺将品牌信息注入AI的数字心智。一项标准套餐,仅包含_10个关键词,保证6个有效收录排名,服务期30天,并辅以500条全网媒体链接投放_,便可轻松索价人民币19,800元。这价格,无疑是在向那些急于在AI新大陆上插旗立碑的品牌,出售一张通往“回答位”的门票。然而,这并非一劳永逸的投资,一旦服务中断,品牌信息便可能像被潮汐卷走的沙堡,瞬间消失在AI的记忆中。
野蛮生长与信任危机
然而,任何新兴市场在监管之手尚未触及时,总会经历一段“蛮荒时代”。GEO市场也不例外,其现状更像是一场缺乏规则约束的“数字淘金热”,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一些服务商的“合作案例”令人咋舌——浦发银行、AMD、新东方等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竟然是以复制粘贴的“平台特性介绍”作为“合作成果”呈现,其敷衍程度堪称“数字掩耳盗铃”。更甚者,部分服务商客服的神秘与回避,以及其网站内容东拼西凑的风格,无不透露出这块新大陆上弥漫的投机与不确定性。
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黑帽操作”的盛行。这些不法之徒利用AI批量生成“伪原创”甚至虚假内容,通过海量投放迅速提升品牌在AI搜索中的曝光度。这与传统SEO中的垃圾链接和内容农场何其相似,只不过这次的施力点变成了AI的训练数据和检索机制。当AI给出的“最佳搬家公司”答案,其背后参考资料竟是一篇显而易见的广告文时2,用户对AI搜索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信任无疑会大打折扣。毕竟,如果AI产品最终沦为广告的扩音器,用户将很快弃之而去。这种对信息生态的污染,远比传统搜索结果页上的广告条幅更具欺骗性,因为它以“答案”的形式出现,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界限。
监管的倒计时与商业模式的进化
所幸,这种“水面下竞争”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具有强大商业潜力的平台,最终都会走向商业化。传统搜索引擎的路径早已清晰:先是吸引用户,然后通过竞价排名和精准广告实现变现。AI平台,作为下一代信息入口,其商业化是可预期的必然趋势。一旦AI平台正式上线广告功能,无论是为了维护搜索结果的客观公正,还是为了清除未来广告业务的障碍,它们都将对当下无序的GEO服务进行一次“大扫除”。
届时,现有的“黑帽”和部分“灰帽”GEO服务商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被彻底淘汰。而那些真正有能力通过合规手段,优化内容质量以适应AI算法的“白帽”GEO公司,则有望在更为规范的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甚至被AI平台收编,成为官方认证的广告或内容合作伙伴。这场“数字淘金热”终将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将是AI平台与营销服务商之间,更为成熟和平衡的共生关系。这不仅是对AI信息生态的一次自我净化,更是数字广告业态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大进化。最终,市场将回归理性,而用户,则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纯粹且可信赖的AI“数字大脑”。
引用
-
AI搜索的“回答位”,正被广告涌入·新浪财经·(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1 ↩︎
-
AI搜索的“回答位” 正被广告涌入·搜狐·(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