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上的微光:AI大模型点燃智能眼镜淘金热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Meta、小米等科技巨头正以AI眼镜争夺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巨额资本涌入重燃该市场热情。中国本土玩家如Rokid和XREAL则选择与大厂合作,以“抱大腿”策略求生存,预示着市场将走向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融合竞争,而非单一硬件的独立厮杀。

盛夏骄阳似乎也点燃了向来沉静的眼镜行业,一场围绕AI智能眼镜的激烈争夺正悄然打响。当全球经济仍在消化大型语言模型带来的技术巨变时,Meta公司的一系列战略布局,将这一新兴赛道推向了聚光灯下。马克·扎克伯格的企业,在豪赌元宇宙的虚无缥缈之后,如今正将巨额资本,高达35亿美元,投向一个更为寻常的佩戴物——眼镜1。这笔对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这家历史悠久的法意眼镜巨头——的投资,清晰地昭示了其将AI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坚定决心。

新瓶旧酒的诱惑

“智能眼镜”的概念,对于科技界的“遗址公园”而言,绝非新鲜事。十年前,谷歌雄心勃勃的Project Glass曾勾勒出未来增强现实的诱人图景,尽管最终因供应链的稚嫩与市场接受度的滞后而黯然退场,其高达1500美元的售价也令人生畏1。然而,谷歌的失意之处,Meta与雷朋(Ray-Ban)的联手却意外地找到了成功的秘诀。2024年,Meta-Ray-Ban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已轻松突破150万台,远超苹果那款备受瞩目的Vision Pro1

这一次的成功,与其说归因于技术上的横空出世,不如说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功能与美学的和谐统一。扎克伯格,这位从不吝于大胆预言的科技领袖,曾断言:“十年后,每一副现有的眼镜,至少会是AI眼镜。”1这一看似狂妄的预言,实则建立在大模型推理成本的急剧下降,以及AI助手无缝融入日常生活的直观吸引力之上。眼镜,作为人类面部天然的延伸,无疑成为AI时代感官输入的理想载体,通过它,人工智能能够以细微的语调、轻柔的指令,完成翻译、对话乃至记录生活点滴的任务。关于AI眼镜市场的热度,多家财经媒体也纷纷予以关注2345

东方巨龙的战术

当硅谷巨头们重新划定战线之时,来自东方的多路玩家亦不甘落后,意欲分一杯羹。小米,这家以极致性价比著称的硬件巨擘,携小米AI眼镜入场,其1999元的起售价(约合275美元)令其迅速被抢购一空1。小米的打法一如既往:充分利用其拥有7亿月活跃用户的庞大生态,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以及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歌尔股份是其重要代工厂),以期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领先1。这种在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市场屡试不爽的“增长飞轮”策略,旨在通过大众普及来降低成本,进而反哺销量增长。

对于Rokid和XREAL这些估值逾10亿美元的国内AR/VR独角兽而言,生存之道似乎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巧妙地“抱大腿”。Rokid,此前曾从智能音箱转向政企AR解决方案,如今正与“果链”企业蓝思科技(Lens Technology)深化合作,负责整机组装与全产业链整合1。同时,其与阿里巴巴的关联也引人遐想——Rokid早期投资方元璟资本的创始人吴泳铭,正是阿里巴巴集团现任CEO。这种战略联盟,或将使Rokid成为阿里“ALL IN AI”战略的重要硬件载体,为其即将推出的AI眼镜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1

XREAL,作为另一家国内AR领域的佼佼者,过去三年蝉联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累计销售超过50万台1。然而,即便如此,XREAL也未能摆脱对巨头生态的依赖——它正基于谷歌的Android XR平台打造旗舰级AR眼镜。谷歌,或许是汲取了谷歌眼镜失败的教训,如今更乐于扮演开放平台提供者的角色,让硬件伙伴在其生态系统内繁荣发展,这与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缔造的辉煌如出一辙4

甚至更年轻的挑战者,如由前小米高管创立的蜂巢科技,也深谙“抱大腿”的精髓。在获得小米和腾讯的早期投资后,蜂巢科技正效仿Meta与传统眼镜商合作的路径,与北京老字号大明眼镜以及宝岛眼镜、博士眼镜等知名连锁品牌联手,共同设计和代销AI眼镜,以此拓展分销渠道并满足用户对美学的需求15

生态之争与审美门槛

AI眼镜这一新兴市场,如同早期的智能手机,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拷问:功能优先,还是形式至上?Meta-Ray-Ban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集成的AI功能,更在于它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在设计、美学和分销方面的无与伦比的结合。依视路陆逊梯卡拥有雷朋、欧克利等标志性品牌,并在全球拥有1.8万家门店,这为前沿科技与日常时尚之间架起了至关重要的桥梁1。相比之下,小米AI眼镜尽管价格极具竞争力,却因外观笨重和定制化不足而备受诟病1。这凸显了一个关键教训:对于佩戴在脸上的设备而言,单纯的技术实力不足以制胜;它还必须通过时尚和舒适度的严苛审视。

市场未来的发展轨迹,据IDC预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将飙升至1451.8万台,实现42.5%的强劲增长1。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部分(882.8万台,占比60.8%)将由更简洁的音频和拍摄眼镜(如Meta-Ray-Ban和小米的产品)贡献,这类产品预计将实现惊人的225.6%的同比增长1。相形之下,技术更复杂的AR/VR设备则预计将同比下滑23.9%1。这表明,AI眼镜的“iPhone时刻”并非通过沉浸式虚拟世界到来,而是通过那种悄然无声、符合时尚潮流的日常配饰,它们能够无缝地将AI融入生活,而无需使用者大幅改变其行为习惯或社会规范。

“百镜大战”23已然拉开序幕。这场竞赛的赢家,不仅需要精通AI算法与芯片设计的奥秘,更要洞悉光学美学、分销网络以及将尖端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微妙艺术。对于中国玩家而言,驾驭这一错综复杂的版图,将需要本土创新的智慧、与全球科技巨头的战略联姻,以及对消费者偏好的深刻理解,尤其是那种对性能与风尚并存的普遍渴求。争夺下一个AI入口的竞赛已如火如荼,而终点线,正如其名,触手可及。

引用


  1. 扎克伯格为AI眼镜再砸252亿,中国玩家怎么办?·蓝鲨财经社·魏强 (2025/7/11)·检索日期2025/7/11 ↩︎ ↩︎ ↩︎ ↩︎ ↩︎ ↩︎ ↩︎ ↩︎ ↩︎ ↩︎ ↩︎ ↩︎ ↩︎ ↩︎ ↩︎

  2. 「百镜大战」打响,谁能赢下下一代AI入口之争?·21经济网· (2025/7/11)·检索日期2025/7/11 ↩︎ ↩︎

  3. 「百镜大战」打响,谁能赢下下一代AI入口之争?·新浪财经· (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1 ↩︎ ↩︎

  4. 从科幻到日常:AI 智能眼镜要做下一个“iPhone”·知乎专栏· (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1 ↩︎ ↩︎

  5. [PDF] Rokid Glasses/小米AI眼镜价格锚点在哪里?·华金证券-电子· (2025/6/29)·检索日期2025/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