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2025年上半年,教育科技领域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新热点,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教育全场景,不仅重塑了教学模式,更催生了智能硬件、职业培训及细分赛道的爆发式增长,预示着资本正从“风口”转向“长坡厚雪”,寻求AI驱动下的可持续价值创造。
教育,这古老的灯塔行业,如今正经历一场由算法和芯片驱动的深刻变革。曾经的粉笔与黑板,正在被多模态模型和智能硬件取代;而一度被视为“慢热”的资本,也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场由人工智能(AI)主导的教育淘金热中。2025年上半年,全球教育科技的投融资图景,犹如一幅由“热”与“冷”交织而成的抽象画,其核心笔触,无疑是AI对教育价值链的全面重塑。
算法的“阿尔法”:国内市场的微观革命
在中国,这股“算法风”吹得尤为强劲。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教育行业共发生超过25起投融资事件,累计吸金高达12亿元人民币 1。这笔数字或许算不上天文,但其背后资本的逻辑变迁,却值得玩味。天使轮融资以超过**72%**的占比占据主导 1,这并非简单的“人傻钱多”,而是市场在早期创新阶段的“撒网式”探索。A轮及以上项目的稀缺,反倒印证了大部分企业仍处在摸索期,验证其“AI-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规模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的目光已不再仅限于创始人的光环,而是愈发强调技术是否可迭代、场景是否可量化、增长是否可验证 1。这就像投资者们终于学会了用X光而非星座图来审视标的。AI,特别是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已然成为所有教育项目的“必备标签”。从智能硬件(如LOOKEEkid的随身设备)到3D智能交互(半图科技),再到情感计算(益学部、珞博智能)——后者,旨在让AI理解并响应学习者的情绪,无疑是将“冷冰冰”的算法注入了“人情味” 1。毕竟,谁能拒绝一个懂你情绪的AI导师呢?
智能硬件市场的爆发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的双重推动,让AI编程拼图、自然拼读机等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 1。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赛道则因与就业的深度绑定而持续升温,例如北森控股对酷学院的收购,以及无人机职业教育等项目,无不体现出产业升级对人才技能的迫切需求 1。更具《经济学人》洞察力的是,资本开始青睐“小而美”的细分赛道:从情绪陪伴的Robopoet到雅思备考的“躺着学”,这些“痛点清晰、用户明确、增长稳定”的项目,正成为新时代投资者的“心头好” 1。这预示着,教育投资不再是追逐转瞬即逝的“风口”,而是押注“长坡厚雪”——那些以AI为底座、教学为核心、服务为抓手、结构为护城河的企业。
跨越国界的回响:全球视野下的智能课表
如果说国内市场是算法的早期试验场,那么海外市场的投资节奏则显得更为老练,呈现出“两端发力”的特点。一方面,诸如Grammarly这样的成熟平台,在5月份一举获得10亿美元的私募融资 1,其AI写作引擎不仅覆盖教育,更延伸至职场,完美诠释了从工具到平台的结构性扩展。这不禁让人感叹,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Grammarly的AI无疑是那座高效的炼油厂。另一方面,早期项目如Polymath和PyxiScience也获得了种子轮支持,展现了“种子+成长性”双轮驱动的策略 1。
海外市场的另一大亮点是AI教育工具全面进入教学主场。MagicSchool,这个赋能K12教师与学生的AI平台,在2月获得4500万美元融资 1,其功能涵盖教学内容生成、课堂资源辅助、个性化教学建议,俨然成为教育系统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类似地,Codeium这家AI编程企业也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已达数亿美元 1。这些案例共同反映出教育科技正从“内容供给者”的角色,进化为“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更为有趣的是,学习体验的边界正在从“工具”向“娱乐”延展。Vobble在印度推出的儿童AI音频内容平台,强调沉浸式听觉体验 1。而总部位于伦敦和巴黎的Animaj,这家AI媒体公司,则以7500万欧元的B轮融资 1 成为欧洲教育娱乐赛道的“现象级项目”,试图打造一个“AI驱动的皮克斯”,将生成式内容、虚拟角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对“学习”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当知识的获取如同游戏般引人入胜,谁还会抗拒呢?
全球教育创新正迈入一个兼具智能深度与体验广度的新时代。在AI重新定义认知、交互与表达方式的背景下,教育产品的边界正在模糊,而资本的关注点,也从过去粗放的“是否能教”,转向了更为精细的“是否能用、是否能留、是否能持续产生价值” 1。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关于如何高效配置人类智慧、创造未来价值的商业革命。当AI与教育深度融合,监管者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更换轮胎,如何在创新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摆在全球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道永恒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