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CoreWeave的故事揭示了AI算力租赁这一新兴领域高杠杆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风险,其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构建了独特的竞争壁垒,却也因巨额债务和市场波动,将自身置于财务悬崖边缘。这不仅是关于一个公司,更是关于AI基础设施资本密集型扩张模式的预警,预示着全球算力市场未来可能面临的整合与洗牌。
数字经济的新时代,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驱动这片数字油田的引擎,无疑是日益稀缺且昂贵的算力。在这场由人工智能掀起的“淘金热”中,英伟达无疑是那个手握镐头、铲子和牛仔裤的淘金设备供应商,其市值一路高歌猛进,荣登全球之巅。然而,就在这片“AI富矿”旁,一家与其“血脉相连”的算力租赁新贵——CoreWeave,却上演了一出股价过山车的惊险戏码,令人不禁揣测:在这场算法的狂欢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CoreWeave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2017年,当加密货币的淘金热席卷华尔街时,三位对冲基金背景的创业者在曼哈顿的办公室里,用堆满台球桌的GPU开启了“挖矿”生涯。彼时,谁又能料到,这份看似简陋的“副业”,竟在日后误打误撞地转型为AI算力租赁的“弄潮儿”?加密货币市场的崩盘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而那些闲置的GPU,犹如“烫手山芋”般,却在AI训练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伯乐”。此番转型,看似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实则与英伟达的战略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伟达的“阳谋”:一张精心编织的算力之网
英伟达作为GPU市场的绝对霸主,自然不愿将算力分发的“生杀大权”拱手让给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超大规模云服务商。这些科技巨头不仅在自研AI芯片,更企图通过大规模采购来压低GPU价格,削弱英伟达的议价能力。此时,CoreWeave的崛起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英伟达的战略“缓冲层”。CoreWeave的商业模式颇为纯粹,它不像传统云服务商那样提供五花八门的计算、存储或安全服务,而是专注于出租“裸金属裸硅片的GPU算力”——一种对速度和效率有着极致追求的AI公司趋之若鹜的“裸算力”服务。1
这种合作关系,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其非同寻常的紧密程度。英伟达早期对CoreWeave的投资,不仅使其估值从 20亿美元 飙升至IPO前的 230亿美元,更通过持股获得了可观的账面收益。而CoreWeave则用融资款反哺英伟达,大量采购GPU,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借贷——采购——再借贷。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其“GPU抵押融资”模式。CoreWeave能够以其持有的大量GPU作为抵押品,从银行和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得巨额贷款(仅去年便有 79亿美元 债务是靠抵押英伟达GPU获得2),从而进一步扩大采购,囤积最新款的GPU。通过这种对算力供给的间接调控,英伟达得以维持GPU市场的稀缺性与高价,同时又规避了直接下场做云服务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
CoreWeave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曾令人侧目。2023年营收 2.29亿美元,2024年预计飙升至 19.15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 736%,未完成合同金额累计更是高达 151亿美元。其中,与OpenAI签订的五年 119亿美元 协议,更是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公司在一份与SemiAnalysis合作的白皮书中,甚至被评为唯一一家“白金级AI云提供商”,力压一众传统云服务巨头,这无疑凸显了其在技术交付和集群管理上的专业性。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家业绩飞涨的公司,其股价在上市后却如同坐上了一列失控的过山车,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暴涨暴跌。这背后,是市场对AI算力长期需求的乐观,与CoreWeave自身脆弱盈利能力和巨额债务风险之间的激烈博弈。公司一季度营收超高速增长,但净亏损也成倍放大,仅利息和折旧开支就吞噬了营收的 72%。将GPU的折旧年限设定为六年,高于同行平均的3-4年,不禁让人对其资产估值和财务健康状况打上一个问号。更何况,一旦AI算力需求增速放缓,或英伟达推出新款GPU导致现有设备快速贬值,CoreWeave背负的 129亿美元 债务将成为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外,其商业模式并非无懈可击,若头部客户选择自建算力设施,或ASIC等替代路线迭代加速,都将严重冲击其营收来源。IPO新发股不到总股本的10%,且半数由英伟达等基石投资者持有,使得少量交易即可引发股价剧烈波动,也印证了其市场脆弱性。
大洋彼岸的算力竞技场:中国模式的探索与挑战
当目光转向东方,中国的算力租赁市场也正方兴未艾。上半年,DeepSeek等大模型的涌现,点燃了上游AI基建的投资热情。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其AI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阿里巴巴未来三年规划超过 3800亿元,腾讯去年财年资本开支同比增长 221%,字节跳动因豆包模型的使用量激增,AI搜索和编程相关Tokens处理量在半年内分别增长 10倍 和 8.4倍。
与CoreWeave在美国市场的“抱大腿”模式不同,受限于高端芯片的采购壁垒,国内大厂往往难以直接获得最先进的GPU。因此,它们更多地选择与本土算力租赁公司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将服务器采购、AI芯片获取以及IDC等基建任务交由后者完成。这种“由买转租”的趋势在国内市场愈发清晰,尤其对于无力自建GPU集群的中小企业而言,公有云部署的算力租赁方案成为必然选择。
上半年,鸿景科技、协创数据、有方科技、海南华帖、润建股份等一批国内算力租赁企业纷纷在一季报中展示了业务进展,部分公司甚至实现了业绩增长,预示着行业景气周期的到来。3 但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与CoreWeave相似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能否拿到最先进的算力芯片,以及能否与大厂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正成为区分“普通生意”与“高价值生意”的关键。毕竟,拥有万卡高级卡集群所能赚取的年化净利润,可比普通卡多出一倍。
有趣的是,随着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的进化,算力租赁的现金流稳定性使其具备成为“现实世界资产(RWA)”的潜力。将显卡资源代币化,使GPU成为可交易的链上资产,有望帮助运营商降低资金压力,为这个资本密集的行业打开新的融资渠道。
资本的豪赌与未来的迷雾
CoreWeave的崛起路径,无疑为全球算力租赁产业绘制了一幅极具参考价值的商业图谱:绑定供应商的优质显卡资源,提供深度定制化的技术交付服务,以及对资本杠杆的高效运用,从而在英伟达生态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然而,其股价的剧烈波动,也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技术迭代极快、资本投入巨大的新兴行业,高速扩张的背面往往是高悬的债务和市场敏感的神经。
未来的算力租赁市场,或许将是一场“幸存者游戏”。那些能够持续获取顶尖芯片、精于运营优化、并能有效管理其财务风险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游戏中笑到最后。至于CoreWeave,它或许是英伟达棋盘上的一枚关键棋子,但在这场算法驱动的“军备竞赛”中,任何一颗棋子,都可能在一夕之间,从先锋变为弃子。毕竟,在高速行驶的AI列车上,谁能稳稳掌控方向盘,而不被车轮下的尘土所蒙蔽,才是真正考验智慧与勇气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