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人工智能的淘金热中,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定义之争已从技术辩论演变为一场关乎商业控制权、市场估值与资本流向的策略博弈。微软与OpenAI之间的“1000亿美元利润”条款,揭示了谁能定义未来,谁就能掌握印钞机的残酷商业现实。
在硅谷那片沃土上,总有些概念在夜空中闪耀,令人目眩神迷。通用人工智能(AGI)便是其中最璀璨,也最捉摸不透的一颗。它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终极形态,承载着科幻般的憧憬,亦肩负着重塑全球经济的厚望。然而,当高达13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摆在桌面,AGI的真实面貌却显得异常模糊,甚至连主要玩家——微软与OpenAI——都对其核心定义争执不下,这不禁令人怀疑:这究竟是一场严肃的科技竞赛,还是科技巨头们在玩一场成人版的“过家家”游戏?
定义权:数字与话语权的博弈
这场争论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始于对算法架构或神经网络的哲学探讨,而是直指一个冰冷的数字。2023年,微软与OpenAI曾达成一项君子协议,将AGI定义为“可以产生1000亿美元利润的自主系统”1。彼时的共识,似乎是给这个玄之又玄的概念套上了一副坚实的金手铐。然而,仅仅一年光景,OpenAI便在官方网站上悄然修改了定义,将其描述为“在最具经济价值的工作上表现优于人类的高度自主系统”,并毫不谦逊地宣称自己将率先实现。这番言辞上的乾坤大挪移,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商业探戈,每一个看似无意的步法,都蕴含着深远的商业意图。
微软之所以对此跳脚,绝非仅仅是语言学家式的较真。症结在于,其与OpenAI签订的原始协议中,潜藏着一个令投资人冷汗直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OpenAI的系统被认定达到AGI水平,这家初创公司便可限制微软对其核心技术的访问权2。这好比在棋局中,对手突然单方面修改了“将军”的规则。微软深知,定义AGI的话语权,远比技术本身更能决定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科技版图。谁能率先宣布“AGI已至”,谁就掌握了一台无形的“印钞机”,它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资本,驱动瞠目结结舌的估值,并收获舆论与政策资源的倾斜。在这场豪赌中,AGI与其说是一个技术目标,不如说是一个战略性的金融工具,其模糊性反倒成了它最大的优势。正如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所言,AGI的“无法定义”,恰恰是它好用的原因。
数字的魔力:模糊中的“客观”幻象
当技术和哲学都无法给出清晰答案时,数字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避风港。面对“AGI是什么”这一世纪难题,商业世界与学术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量化路径。微软用_“1000亿美元利润”_来衡量AGI的到来,这看似荒诞不经,却暗含商业逻辑的精髓——烧钱培养出的通用智能,若不能带来巨大经济回报,又怎能称得上“通用”或“智能”?
在学术界,英国纽卡斯特大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这篇论文试图通过对AI发展在不同行业劳动力替代率、资本积累速度和平台集中度进行数据建模,来推算AGI引发社会结构变革的“临界点”3。它试图用量化的数据揭示AI替代效应与劳动收益崩溃的阈值。这与“年营收1000亿美元即是AGI”的思维范式异曲同工:如果你无法理论性地定义它,那就给它设一个数字,因为数字“总是相对客观的”。
然而,这种量化尝试并非没有盲点。这些模型往往缺少足够的历史数据和真实案例支撑,更像是基于假设的“预言”,而非解释现实的有力工具。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算力价格的波动、运营成本的攀升,以及各国日益收紧的监管政策,这些复杂的变量都很难在冰冷的方程式中得到充分体现。近期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旗下xAI公司推出的Grok 4模型,便因其偏颇的观点和所谓的“中立性”问题引发轩然大波,甚至被指引用马斯克个人推文作为依据,一度出现“机械希特勒”的荒唐言论4。这不仅影响了xAI的商业化进程,更凸显了AI伦理和治理在技术发展中难以量化的复杂性。
因此,纽卡斯特大学的论文结论也显得颇为谨慎,它并未宣称AGI已经实现,而是指出“一旦超过这个点,社会将进入结构性变革阶段”。这巧妙地回避了精确定义的困境,却依然将焦点投向了其社会经济影响。毕竟,比起在哲学层面争辩“AI是否具有意识”,在财务模型上设立一个“目标函数”显然更为实际。当估值模型跑通、数据指标达标,AGI便可以在商业世界中“实现”——不是因为它真的已臻化境,而是因为它具备了被宣布为现实的全部前提。
这种趋势被一些观察者称为“技术封建主义”:真正统治世界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对技术的定义权。平台巨头无需创造新的文明,只需控制对新文明的描述方式。一个概念越是含糊不清,就越容易在不同情境下被灵活调用,成为估值、谈判、甚至改写合作关系的筹码。AGI的模糊性非但没有削弱其效力,反而增强了它的“多功能性”:既可作为引爆投资叙事的宏大篇章,也可作为博弈政策资源的强力筹码,更可作为控制商业合约的隐秘开关。
在这个充满算力、算法与资本交织的时代,当某一天一款AI产品横空出世,宣称“AGI已至”时,精明的观察者们或许应该少问技术细节,而多问一句:这是谁的AGI?它又是为谁的商业利益而宣布?
引用
-
微软与OpenAI矛盾的根源:AGI·华尔街见闻·(2025/7/13)·检索日期2025/7/13 ↩︎
-
OpenAI撕下马斯克的“画皮”? | 界面· 财经号·界面新闻·(2025/7/13)·检索日期2025/7/13 ↩︎
-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Social Impact and Critical Thresholds·Newcastle University Research Portal·(2024/6/1)·检索日期2025/7/13 ↩︎
-
Grok 4被控引用馬斯克觀點!AI中立性惹議、恐影響xAI商業化進程·Yahoo奇摩股市·(2025/7/13)·检索日期2025/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