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微软与OpenAI之间一份曾被视为荒谬的“AGI触发条款”,如今演变为一场价值千亿的商业博弈,它不仅决定了OpenAI未来融资与上市的命运,更将重塑全球AI产业的竞争格局与资本流向,决定谁将主宰下一个科技时代。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洪流中,企业间的联盟关系,往往比政客的誓言更加脆弱,尤其当其中一方掌握了足以颠覆现有秩序的“圣杯”之时。眼下,科技巨擘微软与人工智能明星OpenAI之间那份看似“荒唐”的合作协议,正从书面上的墨迹演变为一场牵动万亿市值的商业大戏。这份协议中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模糊定义,如今已成为悬在双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次“AGI已近在眼前”的耳语,都让微软的股价神经为之一颤。1
曾几何时,在2019年的初次合作中,微软向资金捉襟见肘的OpenAI伸出援手,换取其核心技术的访问权。彼时,一份约定:若OpenAI自行认定其模型已具备“在大多数经济价值工作上超越人类”的AGI能力,且其潜能能创造超过1000亿美元的利润,微软将立即被剥夺访问权限,多年的商业布局或将一夜泡汤,甚至在合同期内不得独立研发AGI产品。这听起来更像是一部科幻小说的开篇,微软高管也曾带着玩笑意味,认为这份“未来条款”是技术乌托邦主义者的天真幻想,丝毫不把它当回事。2
然而,事实总是比小说更令人跌破眼镜。短短数年间,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Sora的一鸣惊人,OpenAI的模型能力如火箭般蹿升,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更在多个公开场合屡次强调,AGI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已掌握构建AGI的方法”3。这让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等一众高管开始意识到,当初的“笑话”可能正从理论变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风险。毕竟,在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在最关键的时刻,发现自己的“弹药库”被突然封锁。
价值千亿的“定义权”之争
当前这场谈判的核心焦点,正是微软的“解套”需求。这家软件巨头要求彻底删除AGI触发条款,或至少确保在OpenAI宣布实现AGI后,仍能保留对其最先进模型的访问权。对微软而言,失去OpenAI的技术支持,无异于自断双臂,其倾力打造的Copilot生态乃至更广阔的AI战略都将遭受重创。尤其在与谷歌等科技巨头的竞争中,能否持续获得OpenAI的最新技术,对其产品的生命线至关重要。
而OpenAI则抓住了这一契机,希望借此推动其内部转型为“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以期在利润上不设上限,持股结构更灵活,并引入更多资本支持研发。要知道,OpenAI的研发投入是天文数字,内部预测其在四年内需烧掉高达460亿美元才能维持研发,IPO已成生存刚需。微软则借此重构审批权,将其作为谈判筹码:若条款无法废除,重构便难获批准。OpenAI心知肚明,若重组失败,其特殊的股权结构将使其IPO化为泡影。
联盟裂痕与未来博弈
这场围绕AGI定义权的博弈,也暴露了昔日盟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合作初期,微软为OpenAI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算力生命线,OpenAI则以GPT技术助微软打造了GitHub Copilot等王牌产品,两者可谓珠联璧合。但ChatGPT的意外走红,彻底改变了力量平衡,OpenAI不再是昔日的“乙方”,甚至开始在算力上转投谷歌云和甲骨文。微软的AI负责人甚至曾抗议OpenAI隐瞒关键技术细节,这不仅是商业分歧,更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隐藏。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场博弈的结果将是AI浪潮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如果微软成功删除了该条款,这意味着在AGI真正爆发前,其无需忧虑被“断供”,长期AI战略的基石将更加稳固。反之,若条款保留,这颗定时炸弹将持续埋在微软的长期AI战略之下,市场将对其股价承压。而OpenAI的重构进度与股权细节,也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融资估值和上市结构。谁最终掌握了AGI的定义权,谁才真正掌握了下一个科技竞赛的主导权,这不仅关系到数千亿美元的商业价值,更关乎未来十年科技版图的重塑。
这场纠纷并非寻常的合同争议,它是一场关于科技权力、未来财富分配和人类智能终极形态的深层博弈。当科技巨头们在合同条款的字里行间绞尽脑汁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为一个尚未完全清晰的未来,争夺着定义权和控制权。在这场人工智能的棋局中,微软和OpenAI,这对曾经的亲密盟友,正围绕着那颗价值1000亿美元的“通用智能”骰子,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