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尽管AI正加速替代传统岗位,全球科技巨头却逆势掀起大规模校招潮,其核心意图并非单纯补足人力,而是战略性地筛选与培养能够“驾驭”和“定义”AI的“新物种”——即AI原生人才。这场人才争夺战不仅关乎商业效率和技术边界,更预示着组织结构的深层重构和人类心智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价值回归。
2025年春招季,当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其惊人的效率和多能性,开始在自动化制图、编程、翻译及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替代传统岗位时,市场曾普遍预期企业将进入“减人提效”的新常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中国科技巨头(“大厂”)纷纷祭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招聘计划,甚至远超往年同期,引发了业界对这一反常现象的深思:这究竟是一场人才储备的“补位”战,还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进化”大潮?
组织范式重塑:AI时代的“新物种”诞生
表面上,大厂的扩招似乎是逆周期操作,但深入观察,这实则是一场围绕AI能力进行的组织结构升级。他们所招募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螺丝钉”式执行者,而是一种与AI共生、能够“操盘模型、训练系统、设定规则”的**“控制节点”**——我们称之为AI原生人才。例如,百度计划未来三年开放21000个实习岗位,腾讯则将在三年内新增28000个校招实习岗位,其中技术类占比高达六成,这些数字背后透露的不是简单的扩充,而是构建战略级人才蓄水池的深远布局1。
这种“新物种”的诞生,标志着企业正在从传统的流程分工向**“智能协作体”**转型。在这一新范式下,人不再是孤立的执行者,而是AI的操作者、调教者、验证者和驱动者,扮演着AI与真实业务场景之间的“接口”和“桥梁”。这些被招募的年轻人才,不是来配合AI工作,而是要站在AI系统的训练台上,用一代人的心智模式去调教一整代机器的决策逻辑。他们被要求具备对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强大的跨界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以及突破路径依赖的创新精神,正如百度将87%的暑期实习岗位与AI相关,涵盖大模型、机器学习、无人驾驶等核心技术方向,正是为了吸纳这些“未经格式化”的潜力股2。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求职增速更是高达69.6%,位居职业榜首3。这印证了AI对人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然而,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指出,2024年人工智能专业的在校生仅约4万人,与整个AI领域500万的人才缺口相比,差距巨大24。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进一步催化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人才争夺战。
资本与战略博弈:全球AI人才争夺战的两种叙事
这场AI原生人才的争夺战,早已超越国界,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挑驯兽师”**竞赛。在硅谷,OpenAI、谷歌、xAI等头部公司以百万乃至千万美元级的年薪争夺顶尖AI工程师,并通过超额留任奖金、加速股权兑现等“球探逻辑”式的激进手段,不惜代价地锁定关键技术大脑2。他们看中的是那些能够让模型突破边界,左右AI走向的“操作系统”级别的稀缺人才。
而在中国,以百度、腾讯、字节跳动、DeepSeek为代表的大厂,虽然也面临塔尖人才的激烈竞争,但其大规模校招的策略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庞大且优质的**“人才池”**。例如,字节跳动通过“Top Seed”等专项计划,以远超市场均值的实习薪酬、顶级导师资源和充足算力吸引高潜年轻人才2。这并非简单的“撒网捕鱼”,而是在通过密集的实践和培养,快速筛选出能与AI高效对话、协同进化的核心群体,本质上是在招募“操盘手”。
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策略,实则是同一场全球人才牌局的两种下注方式:硅谷以高昂成本直接争夺现成的“明星玩家”,而中国大厂则选择通过规模化和早期介入,培养自己的“未来之星”。核心驱动力在于,能够“定义AI”而非仅仅“使用AI”的人,才是新一轮技术飞跃中最稀缺、最昂贵的“算力中介”。当顶尖人才的边际价值突破千万美元,大规模校招培养潜在超级个体,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长期押注。
人类心智的“超能力”:AI时代的核心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在AI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一个关键的思辨浮出水面:人类在AI面前,其不可替代性究竟体现在何处?答案指向了人类所独有的**“心智”——一种隐形的超能力**。AI虽然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但它无法真正理解情绪的重量、语境的微妙,也捕捉不到人与人之间那些没说出口的默契和价值观的权衡2。
例如,一句简单的“你早点回去吧”,AI可能只会进行字面翻译,而人类却能从中分辨出体贴、催促、甚至不满等深层含义;面对团队中一个沉默不语的成员,AI记录的仅仅是“无数据输入”,但人却能从眼神、姿态、氛围中判断其压力或犹豫。正是这种在沉默中感知氛围、在复杂中做出平衡、在模糊地带洞察线索的能力,使得人类在AI面前仍旧不可替代。
因此,在每一次AI系统的构建与部署中,技术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依靠人类来**“定性”。价值观、同理心、伦理边界,才是决定AI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真正“方向盘”。AI可以跑得很快,但只有人类,才知道往哪儿去。这不仅仅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更是对人作为“终极智能”和“价值仲裁者”**的重新确认。
展望:AI原生人才的未来图景与产业驱动力
AI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场大规模的AI人才争夺战及其背后的组织范式重塑,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人与AI的对抗,而是AI“原住民”之间的比拼。这些能够“带飞”AI、打破传统资历框架的年轻人,将成为新工业时代的关键变量。学历不再是唯一通关密码,资历也不仅仅是实力的代名词,能否读懂模型的“话外音”、调校它的“思维路径”,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关键。
未来3-5年,我们预计以下趋势将更加明显:
- 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将加速与产业需求对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跨学科思维和与AI协作的潜力。
- 企业内生人才培养机制的进化:大厂将继续深化其“校招-培养-赋能”的全链路人才梯队建设,甚至会发展出更精细化的“AI人才孵化器”模式。
- 人机协作模式的全面普及:不仅仅是技术部门,产品、设计、运营、内容等非技术领域将全面普及人机协作,催生出更多需要理解AI、调教AI的“AI+X”复合型岗位。
- “心智能力”的价值凸显: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情绪智能、复杂系统思维等人类独有的“软技能”,将成为职场最稀缺、最昂贵的竞争力。
当一个组织引入数万个年轻人,并让他们站在AI系统、数据基础设施、应用生态的起跑线上,这绝不是为了填补人力空缺,而是下注于全新的能力,致力于在技术飞轮转动之中,将人留在环内。真正的大厂,从不只是造技术,而是以人“再造AI”,驱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