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乐队爆火百万播放,竟是“照骗”?乐坛“狼人杀”揭秘:我们该相信谁的耳朵?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一支名叫“丝绒日落”的乐队在Spotify上播放量直接炸裂破百万,结果发现,这哥儿几个(甚至包括他们的背景故事)都是AI“生成”的!这下可好,整个乐坛都“emo”了,大家都在吵:以后AI音乐是不是得打上“内含AI”的标签,不然耳朵分不清真假,岂不是要“吃哑巴亏”?

一场轰轰烈烈的“赛博乌龙”,最近在音乐圈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一支名为“丝绒日落”(The Velvet Sundown)的独立乐队,在Spotify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短短几周内狂揽了超过100万次播放量,简直就是横空出世的“顶流预备役”!1然而,就在大家准备“路转粉”的时候,一个惊天大瓜被爆了出来——这支乐队,从音乐到宣传图,甚至连他们的“光辉”乐队历史,竟然都是由AI一手“捏造”出来的!1这波操作,直接让吃瓜群众们集体“呆滞”,直呼这简直就是AI界的“狼人杀”,你永远不知道你听到的,到底是“真人”还是“AI”。

谁是“丝绒日落”?一场AI界的“狼人杀”?

一开始,“丝绒日落”就像个“神秘玩家”,横空出世,迅速席卷了各大音乐平台。除了Spotify,他们的歌还火速上线了Apple Music、Amazon Music、YouTube,甚至连Deezer都没放过2。然而,Deezer的AI检测工具却像个“福尔摩斯”,敏感地把“丝绒日落”的音乐标记为“可能是AI生成”2。这一下子,吃瓜群众的“火眼金睛”就被打开了,各种质疑声铺天盖地。

更有意思的是,之前还有消息传出,乐队的发言人曾“亲口”承认,他们的音乐确实是用AI工具Suno生成的。结果呢?没多久,这个“发言人”又被证实——他自己也是个“假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3好家伙,这剧情反转得比偶像剧还狗血,简直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有网友甚至“开麦”吐槽,在互联网上,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支乐队“真实存在过”的证据,就像他们压根就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4。这波“反向营销”,玩得可真是溜啊!

真假难辨:当AI开始“造假”,我们还能相信谁?

“丝绒日落”的这出“AI现形记”,瞬间点燃了音乐行业对“真实性”的大讨论。业内大佬们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这事儿可不能就这么算了!他们强烈呼吁,流媒体平台应该被法律强制要求,给所有AI生成的音乐打上“AI出品”的标签!1

“这样,消费者才能在听音乐的时候,‘心里有数’,做出知情的选择!”

这话,说得可谓是掷地有声。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真情实感“上头”的音乐,到头来发现是个“数字幽灵”吧?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可不是那么简单。目前,像Spotify和Apple Music这样的大平台,对于AI生成音乐的态度那是相当“开放”的,根本就没有啥AI标签机制。Spotify的CEO丹尼尔·埃克(Daniel Ek)就曾公开表示,他觉得AI技术在音乐创作方面那是“前途无量”,价值不菲34。当然啦,他也强调,用AI去“模仿”真实艺术家的声音,那是绝对不行的。这就像是,AI可以自己创作一幅画,但不能冒充毕加索的签名去卖画,一个道理。

赛博音乐的伦理考:是创新还是“欺骗”?

“丝绒日落”事件,不仅仅是让音乐圈“炸锅”了,它更像是一个“预警信号”,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伦理漩涡。当AI可以做到如此以假乱真,甚至连乐队形象、背景故事都能“量身定制”的时候,我们作为听众,到底在消费什么?是“艺术”本身,还是算法精心编织的“幻象”?

  • 听众的知情权:我们有权利知道,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艺术作品,其“基因”里到底有没有AI的成分?这不仅仅是信任问题,更是消费者权益的体现。
  • 创作者的定义:未来,当AI成为重要的甚至主导的创作力量时,“创作者”的边界又在哪里?是编写代码的工程师,还是喂养数据的“训练师”,亦或是AI本身?这就像是,一个“代笔”高手,他算是真正的作家吗?
  • 行业的规则重塑:从版权到收益分配,AI的深度介入,无疑将颠覆现有音乐产业的规则。谁来为AI生成的作品负责?收益又该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送命题”。

可以预见的是,“丝绒日落”事件只是个开端。随着AIGC(AI生成内容)技术的日渐成熟,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真假难辨”的作品。而如何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真实性”和“透明度”的底线,避免让消费者“被蒙在鼓里”,将是摆在所有科技巨头、行业管理者以及我们每一个“冲浪选手”面前的巨大挑战。这出“赛博音乐剧”才刚刚拉开序幕,好戏还在后头呢!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