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想当年,名校光环亮瞎眼,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AI这波操作,直接把英国大学生的就业季卷成了“史上最黑暗”,连麦当劳都开始挑三拣四,学霸们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届年轻人,是真的太难了!曾经我们耳边萦绕着一句老话:“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就只能去麦当劳打工了。”听听,是不是一股傲娇的“精英感”扑面而来?然而,到了2025年,这句“魔幻预言”竟然成了现实的“黑色幽默”:你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甚至还是名校硕士博士,结果毕业了,想去麦当劳打工?对不起,可能连门槛都够不着,因为——你被拒了!1
这可不是什么段子,而是活生生发生在英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据《卫报》报道,英国的大学毕业生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求职寒冬”,而幕后最大的“推手”,居然是咱们科技圈的顶流——人工智能(AI)。2
顶尖学霸也“躺平”?AI让你简历“秒拒”!
想象一下,你顶着牛津大学硕士的光环,本以为毕业后就能“人生开挂”,结果呢?海投几百份简历,最终“幸运”上岸的,竟然是酒店管培生!这落差,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1
还有谢菲尔德大学的Susie博士,手握三个高等教育学历,自诩是“天之骄子”。结果,她在求职的汪洋大海里,硬生生“挣扎”了9个月,狂投700多份简历,每天的工作就是修改简历、求职信,然后——“叮”!2分钟后,一封拒信带着AI的“傲慢”姗姗来迟:“您的材料已被仔细审核。”审核个寂寞啊!1
“还不如我的博士奖学金多。”——Susie博士的自嘲,听着是真让人心酸。这年头,AI比人都敬业,筛选简历的速度快到你怀疑人生,甚至能让你觉得,它是不是连看都没看?
最终,Susie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年薪不到3万英镑,这对于一个名校博士来说,简直是“血亏”!这届“打工人”,还没入职就先背上了“心酸”的标签。
文科生“集体沦陷”?当学历成为“废纸”
如果说理科生还能靠硬核技术“苟延残喘”,那文科生简直是“集体沦陷”的重灾区。23岁的Martyna,约克大学英语文学硕士,从今年5月就开始海投,150份初级岗位的申请,五次面试,最终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或者被一封礼貌的拒信打发:“对不起,这个岗位有2000人申请了。”1
她和她的同学们,为了“用魔法打败魔法”,甚至想出了“独门秘籍”:把整个职位描述复制粘贴到Word里,字体缩小,颜色改成白色,只为让AI筛选系统能“精准捕捉”到雇主想要的关键词。这波操作,简直是“卷王之王”的极致体现!然而,这对Martyna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1
“我的两个学位,好像一点用处都没有。”——Martyna的绝望,道出了多少文科毕业生的心声。背负着9万英镑的学生贷款,她甚至在考虑,是不是该“润”回波兰找工作了。
曾经,学历是敲门砖;现在,学位仿佛成了“白纸一张”。24岁的Lucy,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却没能在设计圈混出名堂,最后只能去连锁面包店打工,甚至接受了一份养老院护理的全职工作,拿着最低工资。她的结论是:“有没有学位,在找工作时根本不重要。”1 这简直是在告诉我们:读大学,图个啥?
卷王互搏:AI筛AI,谁是真正的“卷王之王”?
现在招聘市场,简直就是一场“AI内战”。毕业生用AI生成简历和求职信,试图让自己的材料看起来“天衣无缝”;而企业又用AI筛选系统,希望能从海量“同质化”的简历中找出“真命天子”。结果呢?招聘人员反而抱怨:“现在有太多申请符合要求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筛选。”1
你AI生成我也AI筛选,最后大家的简历都长一个样,都写着“精通沟通、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这不就是“千人一面”的“赛博面试”吗?瑞典商学院教授都说了,这种“AI怪现状”意味着毕业生只能靠“人脉”来脱颖而出。可Z世代的年轻人,又恰恰是“社交恐惧症”重度患者,更依赖线上社交。这,不就更“难上加难”了吗?1
更扎心的是,不少大学讲师和企业HR都发现,这届大学生“被AI给毁了”。他们习惯用AI完成大部分课程任务,导致毕业时,写作、概括、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都“掉线”了。一位伦敦大型咨询公司的HR直言:“现在,很多岗位已经没有理由再招毕业生了。”1 这句话,简直就是把毕业生们的“饭碗”直接端走了!
毕业即“打工人”:谁动了我们的“铁饭碗”?
曾经的“金饭碗”专业,如今也遭遇了“滑铁卢”。伦敦53岁的Willemien Schurer,她大儿子从一所顶尖大学的数学专业毕业,5个月投了200多个职位,全部失败。1 还有26岁的Sanjay Balle,手握哲学、政治与经济学学位,毕业后只能当服务员,每月收入仅七八百英镑,每天要投20份简历,已累计500多份。1
这种“魔幻现实”的背后,是AI技术像个“拆迁队”,正在无情地拆解传统就业市场。入门级岗位急剧减少,雇主更青睐有“面向客户经验”的员工。这让那些象牙塔里出来的“小白”,连入行的机会都变得奢侈。
大学曾经是梦想的贩卖机,年轻人为之倾尽所有,背负百万贷款。然而,当他们走出校园,却发现“大学好像白读了,外面的世界仿佛一场噩梦”。1 这不再是“毕业即失业”的个人悲剧,而是AI浪潮下,整个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面临的集体“拷问”。未来,我们是会被AI“优化”掉,还是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这道题,很“烧脑”,但我们必须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