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论文率「硬核内卷」:大学生被“反噬”还被“割韭菜”?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写论文一时爽,高校检测「AI率」追着跑!本以为能“躺赢”,结果先被AI坑出“凡尔赛”文风,后又被1块钱的“降AI率”骗局“割韭菜”,这届大学生,真是太南了!

最近,大学毕业季的“论文大作战”又添新魔幻剧情——AI写论文这波操作,直接把不少毕业生送进了“火葬场”。你以为AI是你的神队友?错了,它可能是个“猪队友”,甚至引来了骗子,直接给你来个**“双重暴击”**!

根据《法治日报》的爆料,复旦、北师大、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今年都把“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了毕业论文审查的“死亡之眼”。人文社科类要求AI率不超过20%,理工医科更是严苛,直接压到了15%!这下,学生们不仅要跟“查重率”死磕,还得和“AI率”来一场“捉迷藏”。原本以为抱上了AI大腿,没想到大腿突然“叛变”成了“绊脚石”。

现在市面上,豆包、讯飞星火、腾讯元宝、Kimi这些主流AI大模型,哪个没给自己“装上”论文智能体?小红书上,论文AI使用攻略笔记分分钟收藏破万,这说明啥?AI写论文,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武器,而是**“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在卷”**的“明牌”了。

智商税预警:1块钱「降AI率」?谁信谁真勇士!

有了“AI率”这道坎,就有了“降AI率”的生意。有需求,那必须有市场,而且是**“野蛮生长”**的市场。一群“新枪手”趁虚而入,把镰刀伸向了焦头烂额的毕业生们。

雷科技一探究竟,发现闲鱼简直是这类“黑产”的“温床”。搜索“降低AIGC率”,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的号称AI工具降重,有的则信誓旦旦是“人工降重”。价格更是离谱,有的只要区区1块钱,人工降重几十到上千元不等。1

“1块钱帮你降AI率?那不是降AI率,那是降你的智商税吧!”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淘宝、拼多多也成了“重灾区”,不少商品付款人数轻松破万。拼多多上,一款论文AI率检测工具的链接,付款人数竟然高达百万+!这需求量,简直比当年代写论文还夸张,简直是**“降维打击”**!1 连小红书上,也充斥着各种“降AI率”的广告和“技巧分享”,似乎没人敢公开说“不许用AI写论文”。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这些“投机分子”的脸。《法治日报》的报道简直是“血淋淋的教训”:贵州某大学生陈宁,花钱买了服务,结果AI率从35%暴增到88%!上海的吴哲,AI率是降了,但论文内容被改得**“过于通俗,学术性几乎不可见”,活生生从“学术论文”变成了“通俗读物”!至于想找真人降重的沈梦,更是遭遇了“定金被骗、交稿无期”的“诈骗连环计”**。2

“主动找骗子送钱?这届大学生,是被AI逼得‘道心破碎’了吗?”

面对这种乱象,网友们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大家不是在讨论要不要用AI写论文,而是在绞尽脑汁琢磨“如何降低AI率”。看来,这场AI与人的“猫鼠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AI论文「马脚」何在?太爱「凡尔赛」还是「凡人」不懂?

既然AI生成的内容容易被逮住,那我们得搞清楚,这些“AI体”的论文到底有啥“马脚”?雷科技亲测豆包的论文智能体,发现AI大模型在写论文时,有几个显著的**“职业病”**:

  • “长句癖”晚期:句子又臭又长,结构饱满流畅,爱用分号,看似华丽,实则拖沓。
  • “废话文学”大师:过度修饰,堆砌辞藻,看起来字数不少,但“含金量”嘛,你懂的,满满的都是“空气”。
  • “工整强迫症”:排比句用得那叫一个“丝滑”,例如“A通过什么功能,建立了哪些优势,在市场取得了什么成绩,将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这种过于工整的句式,一眼就能看出是AI“训练有素”的杰作。
  • “细节缺失症”:AI生成的论文,往往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深度的个人观点,就像一个只知道“宏大叙事”的“凡尔赛”学者,听起来头头是道,仔细一品,全是“干货”缺乏“湿货”。比如分析芯片技术,它会告诉你“革新驱动”,但具体什么数据,它就“语焉不详”了。

所以,想要给AI论文“去AI化”,秘诀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1. 句式多变不刻板:告别“A的B与C”这种AI钟爱的句式,让句子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2. 朴素是真理:别为了凑字数瞎“堆砌辞藻”,用大白话把事儿说明白,少点“凡尔赛”,多点“人间烟火气”。
  3. 细节是魔鬼:把那些AI“顾左右而言他”的地方,用真实数据、具体案例、独到见解填满。比如,与其泛泛而谈“芯片性能升级”,不如直接给出近几年各大厂商的晶体管密度、制程工艺变化数据,用硬核细节把AI的“空虚”打得**“原形毕露”**。

首都师范大学的蔡海龙副院长表示,主流AI检测系统主要看“困惑度”和“突发性”等指标,再结合语言模式和风格来综合判断。而且,“AI大模型能力不断进步,AI生成论文的语言逻辑和风格将更接近人类原创,届时鉴别难度更高。” 看来,这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卷生卷死:AI的「军备竞赛」与论文的「灵魂拷问」

当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avid Gross对谈时,Gross老爷子一针见血:“AI不是科学,它只是工具。”张朝阳也表示,AI有炒作和情绪化倾向。这话,简直是对当前“AI论文风波”的**“神总结”**。

尽管AI大模型在生成论文时,还很容易“露馅”,但文字生成本来就是它的“看家本领”。未来,AI生成的内容必然会越来越“真假难辨”。到时候,高校该如何限制学生“过度使用”AI,又该如何定义“学术诚信”?这简直是摆在教育部门和高校面前的**“世纪难题”**。

目前,复旦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已经给出了一个相对“佛系”的方案:允许学生在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语言润色等方面使用AI,但要在方法或致谢部分**“明明白白地注明”3 这规定听起来很合理,“既要拥抱AI,又不能失了底线”**。

然而,电商平台上泛滥的“降AI率”服务,就像一盆冷水,泼醒了所有对“AI辅助”抱有美好幻想的人。这预示着一场**“AI大模型与检测工具的军备竞赛”**已经打响:一方拼命让AI“学做人”,让论文风格更像真人原创;另一方则玩命提升检测能力,既要“火眼金睛”揪出AI,又要防止“误伤”原创。

雷科技认为,这场“谁是AI谁是人”的对决,最终很可能是AI大模型**“笑到最后”**。毕竟,AI的成长是无限的,在文字生成领域,它真的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AI和论文的关系?雷科技的观点很明确:合理使用AI没毛病,但论文还得自己写。用AI查找资料、处理数据、润色语言,那叫“高效工具人”。但如果连观点都让AI代劳,那论文就失去了“灵魂”,毕业答辩也成了**“皇帝的新衣”**。

就像在媒体行业,AI大模型早就成了“标配”,不少媒体用AI生成图文、视频文案,效率简直“开挂”。但雷科技始终坚持原创,只让AI帮着配图、检查错别字,坚决不让它“越俎代庖”写文章主体。毕竟,“个人观点与分析是论文的灵魂”,如果一切都让AI生成,那还要毕业生们干什么?难道以后毕业答辩,我们得和ChatGPT“一较高下”吗?

引用


  1. 1元降低“论文AI率”?这届大学生先被AI坑,再被骗子割韭菜·36氪·雷科技(2025/7/15)·检索日期2025/7/15 ↩︎ ↩︎

  2. 花钱降论文AI率却被改得一塌糊涂·新湖南(2025/7/14)·检索日期2025/7/15 ↩︎

  3. [PDF] 花钱降论文AI率却被改得一塌糊涂·法治日报(2025/7/14)·检索日期2025/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