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的“死亡”与重生:从狂热到务实的产业进化论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Humane AI Pin和Rabbit R1等首批AI硬件的迅速陨落,揭示了当前AI硬件市场过度炒作与技术落地的深层矛盾。这并非AI硬件的终结,而是促使行业从盲目追逐“颠覆性”概念,转向更务实地将AI能力融入现有设备,以用户体验和生态协同为核心,寻求真正的价值回归与产业进化。

2024年,一款曾被誉为“智能手机杀手”的AI硬件Humane AI Pin,在短暂引爆科技圈后迅速陨落,最终以远低于峰值估值的价格被惠普收购资产,产品实质上退市1。这一事件并非孤例,同期另一款备受瞩目的AI设备Rabbit R1也遭遇类似命运,被媒体评为“半成品”并面临大量退货1。这批“先驱者”的折戟,如同一次警钟,不仅拷问着AI赛道的“实火”与“虚火”,更深刻揭示了当前AI硬件产业在技术、商业、乃至哲学层面存在的深层挑战与机遇。

概念先行:AI硬件“虚火”的燃烧与熄灭

Humane AI Pin的故事,是典型的资本狂热与概念先行。这家由两名前苹果高管创立的公司,凭借创始人的明星光环和“无屏交互”的前卫设计,迅速吸引了2.3亿美元的巨额融资,估值一度高达8.5亿美元1。其胸针式设计、手掌投影、实时翻译等卖点,在2024年初掀起了一股AI硬件热潮,预售火爆,甚至在二级市场被炒至高价。同期,Rabbit R1也凭借AI代理执行任务的理念,首日预售即突破1万台1

这股“虚火”的燃烧,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助推。从商业角度看,投资界对“取代智能手机”的叙事抱有天然的兴奋。OpenAI创始人曾表示投资Humane是因为其代表了“AI从软件向硬件的跃迁”1。营销策略也功不可没,Humane与KOL合作,通过炫酷演示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营造“一机难求”的氛围,尽管事后分析显示,其近30%的演示内容经过后期编辑,夸大了实际性能1。从产业生态来看,《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AI硬件投资激增13倍,许多项目估值虚高,脱离实际应用1。资本在追逐下一个“iPhone时刻”的冲动下,往往忽视了硬件产品固有的高门槛和长周期。

然而,“风暴”来得猝不及防。用户在实际体验中发现,AI Pin存在电池续航仅几小时、设备过热、语音识别准确率低、投影功能室外失效等一系列致命缺陷。美国知名科技媒体网站报道称,Humane的退货率惊人,几乎所有售出的设备都被退回1。Rabbit R1也因安全漏洞和功能缺失饱受诟病1。这些“年度硬件失败品”的迅速陨落,直接戳破了AI硬件的泡沫,让整个行业开始反思:当概念遇到现实,技术瓶颈与用户体验的鸿沟究竟有多大?

技术与用户体验的“信任赤字”

Humane AI Pin的失败,并非简单的品控问题,而是技术路径选择与用户需求理解的根本性偏差。其核心问题在于对**“线性用户界面(LUI)”的过度依赖和对计算功耗的低估**。LUI即语音交互,在AI大模型尚未完全成熟、长程推理能力缺失的当下,只适合完成目标明确的单点任务(如查询天气、设定闹钟)2。Humane AI Pin试图用语音投影替代智能手机的多模态、高信息密度交互,这与用户习惯和认知逻辑相悖。例如,AI Pin语音响应延迟高达10秒,物体识别准确率不足80%,远低于智能手机的即时反馈和高精度1

从技术原理来看,AI Pin依赖高功耗芯片,却缺乏有效的散热设计,导致设备过热,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和续航。内部消息透露,技术研发停滞,电池过热问题反复测试未解,激光投影模块良率仅70%1。这种**“技术幻想”与“工程现实”的脱节,导致了产品可用性上的巨大“信任赤字”**。用户花了高价,却得到一个连基本功能都无法稳定提供的“电子垃圾”1

“Hardware is hard”,与软件开发不同,硬件的试错成本更高,团队需要保持敬畏心。特别是对产品线单薄的新团队来说,每一款产品都至关重要。2

Humane和Rabbit的案例再次证明,_“熟悉的陌生感”_原则至关重要2。成功的硬件创新,往往是在已有成熟品类上进行锦上添花式的AI增强,而非定义一个全新的、脱离用户使用习惯的品类。智能手机经过近30年的迭代,其物理形态在重量、体积、续航、交互模式上已高度成熟,已然成为人类的“电子器官”2。短期内,搭载端侧模型能力的手机仍将是核心生态位,其他硬件设备的主要机会在于成为手机的“传感器”,填补手机无法覆盖的细分场景,如息屏、双手被占用或无法快速开启内置传感器的情况2

生态位之争:手机中心与“传感器”补位

Humane的陨落并非AI硬件赛道的终结,而是“去伪存真”的开始。在经历这场洗礼后,市场开始趋于理性,并明确了未来AI硬件的突围方向:融入现有设备,而非孤立创新

目前,“手机+传感器”生态被认为是现阶段最大的两个机会之一2。例如,AI眼镜正成为新的焦点。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不是一款试图取代手机的“AI眼镜”,而是一款以摄像为核心功能的智能音频眼镜,且需要与手机配合使用2。这款眼镜成功地将AI助手、拍照、翻译等功能集成到用户已熟悉的眼镜形态中,销量已超30万副1,在内容创作者和KOL中尤其受欢迎,通过第一视角(POV)的视频内容形成了自传播效应2

Ray-Ban Meta的成功在于其对“less is more”原则的深刻理解2。它并未追求“钢铁侠Javis”式的终极形态,而是选择在保持轻量化(重量控制在50g左右,接近普通眼镜的20g)和足够好的基础体验(摄影摄像)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取舍和组合2。虽然存在隐私担忧和电池续航不足一天的问题1,但其在旅行中翻译菜单等实用场景表现出色1,证明了在特定细分场景下,AI硬件可以通过补充手机的“空白场景”来创造价值。

相比之下,其他潜在的“下一个Humane”则面临挑战。例如,Xreal Air 2虽然聚焦AR显示并获得巨额融资,却面临内容生态缺失和佩戴不适(头晕)的问题1。Friend AI Pendant这类挂脖式“情感陪伴AI”,其商业模式依赖订阅,但技术壁垒不高,极易被手机App取代1。这些案例再次印证了2025年AI硬件失败率或达85%的预测——关键在于能否穿越周期,找到可持续盈利模式和技术壁垒1

资本的觉醒与未来航向

Humane事件后,投资者们已趋于理性。2024 AI趋势报告显示,资本更青睐有生态支持的项目,如与英伟达合作的硬件1。IBM的2024趋势报告也强调,硬件需融入现有设备,而非孤立创新1。这意味着AI硬件的投资逻辑正在从“概念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和“生态驱动”。

真正的AI硬件革命,不在于创造一个全新的“黑盒子”来取代一切,而在于将AI能力无缝、低感知地融入到我们已经习惯的设备中,提升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体验密度和效率。 这需要新玩家具备更强的“软硬件结合能力”,将产品向AI硬件三层架构的后两层做价值延伸,即从纯粹的硬件设备向集成智能、数据处理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变2

未来的AI硬件,或许将更多地以“智能传感器”的形式存在,它们可能是一副AI增强的眼镜,一个能进行实时录音并整理会议纪要的AI语音秘书(如Plaud NotePin)2,甚至是一个具备情感陪伴能力的智能玩具或陪伴机器人2。这些产品共同的特点是:轻便随身、长时间待机、低功耗,并能够无缝收集用户所处环境的特定信息,再通过云端或端侧的AI大模型进行处理,提供高效、有价值的反馈。

Humane的陨落,是AI硬件赛道的一次深刻洗牌,也是其“价值回归”的起点1。它迫使行业从浮躁的“虚火”中冷却下来,重新审视技术与商业的本质。未来,谁能真正炼“虚火”为“实火”,或许就在于能否平衡创新与务实,将AI的魔力真正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信赖、可持续的实用价值。这不仅是对科技公司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如何定义人机交互,如何将AI更深层、更智慧地融入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集体反思。

引用


  1. 第一批AI硬件已经死了·36氪·方远(2025/7/15)·检索日期2025/7/15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万字探讨:AI硬件的突围方向和可能性未来 - 360Doc·360Doc·Aaron Qian(2024/10/09)·检索日期2025/7/15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