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硅谷AI的剧烈变革中,华人创业者正从被巨头“人才收购”的棋子,跃升为主动出击、重塑市场格局的关键力量。Cognition对Windsurf的闪电收购,以及Surge AI在数据标注领域的逆袭,展现了独立企业在资本逐鹿和人才争夺战中,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坚韧的战略定力,不仅能化危为机,更能颠覆既有版图,创造非凡的商业价值。
硅谷,这片孕育创新也充斥着无情竞争的土地,正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AI军备竞赛。在这场零和博弈中,巨头们挥舞着资本的权杖,以一种近乎“劫掠”的方式,搜罗着稀缺的顶尖人才,而那些被裹挟其中的初创公司,则如同池塘中的小鱼,命运往往掌握在远方捕食者的口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小鱼都甘于被吞噬。在这片喧嚣的AI战场上,一股来自东方的力量——华人创业者——正以其独有的韧性与智慧,从“被抢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出击、甚至逆流而上的“抢戏”者。
市场格局重塑:闪电战与持久战
近期,科技巨头对人才的饥渴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谷歌(Google)对Windsurf的“半路截胡”便是其中一例。此前,OpenAI曾与Windsurf就一笔高达30亿美元的收购案谈判数月,孰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谷歌以24亿美元的代价,巧妙地“吸纳”了Windsurf的两位创始人及其部分核心员工,并获得了部分技术授权1。这与其说是收购,不如说是资本巨鳄们惯用的“人才吸血大法”——掏空骨血,留下空壳。此举不仅让OpenAI的如意算盘落空,也让Windsurf剩下的数百名员工前途未卜。
正当外界为Windsurf的命运扼腕叹息之际,一场“骑士救美”的戏码悄然上演。由90后华人天才Scott Wu联合创办的Cognition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在谷歌宣布“抽血”后不足72小时内,完成了对“残存”Windsurf的收购。Cognition此前因推出“全球首个AI程序员Devin”而声名鹊起,估值已达20亿美元。Scott Wu的这一“雷霆行动”不仅为其赢得了Windsurf的全部知识产权、产品线和品牌,更在道义上占据了高地。公司官方声明中,特别强调将给予Windsurf员工与Cognition员工同等待遇,这无疑是对谷歌“背信弃义”行径的有力回击。商业世界,声誉虽无形,却重于千金。此役之后,Windsurf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与Cognition的Agent代理(如Devin)强强联合,无疑为Cognition描绘了更宏大的商业版图,也一扫此前“演示视频造假”的阴霾。
竞争壁垒与战略选择:鲶鱼效应
如果说Scott Wu的“快刀斩乱麻”是危机中的绝地反击,那么Edwin Chen的“闷声发大财”则是在喧嚣市场中的战略定力。数据标注,作为AI模型的“食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领域,Alexandr Wang(同样是华人创业者)创办的Scale AI曾是炙手可热的明星,Meta(Facebook母公司)甚至为此“支付”了140多亿美元,获得了Scale AI 49%的非投票股权,并将Wang招致麾下,担纲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重任2。这同样是披着“战略入股”外衣的“人才吸纳”,旨在为Meta在AI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然而,Scale AI的“归顺”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谷歌、微软、xAI、OpenAI、Anthropic等Scale AI的昔日大客户们,不约而同地迅速“变心”,停止合作或砍单,转而将业务追加给其主要竞争对手Surge AI。原因不难理解:谁会愿意将核心数据拱手送给竞争对手Meta的“间谍”呢?
此时,一直低调行事的Surge AI及其创始人Edwin Chen浮出水面。与高调的Alexandr Wang截然不同,Edwin Chen深耕数据标注行业五年,仅靠100名员工便实现了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且零外部融资1。Surge AI一开始就专注于“高质量标注”和“专家匹配”,与Scale AI追求“规模化和自动化”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市场的变动,恰好验证了Edwin Chen的战略前瞻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机遇,Edwin Chen一反常态,宣布开启首轮融资,目标10亿美元,以承接Scale AI流失的庞大客户群。他那句“我们之所以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公司,是因为我们帮助客户构建了出色的模型,而不是靠宣传和炒作,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做法”1,言辞犀利,直指行业痛点,也彰显了其作为独立挑战者的勇气与底气。
硅谷华人创业者的未来:从“被抢”到“抢夺”
这两场硅谷AI战事,折射出华人创业者在美国科技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选择的多样性。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和伯克利大学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指出,华裔在硅谷高科技企业主中占据了17%的比例3。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的1078家独角兽公司中,有44%由“美国境外出生的人”创办,其中来自中国的创始人有27位3。在AI领域,这一存在感更为显著:福布斯2025年“AI 50”榜单上,8家公司创始人是华人。
过往,华人创业者往往被视为技术专家和创新者,但其最终的商业归宿,不少是像Alexandr Wang和Adept的David Luan那样,被巨头“招安”,或以技术授权的形式融入大厂的生态系统。这固然是一种成功的商业变现,但同时也意味着独立性的丧失。
然而,Scott Wu和Edwin Chen的故事,正描绘出另一番图景:在巨头环伺、资本如洪水猛兽的AI竞赛中,华人创业者们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被选择,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市场裂缝,甚至创造新的竞争格局。无论是Cognition对Windsurf的雷霆收购,还是Surge AI对Scale AI客户的成功截胡,都证明了独立创新者并非只能“委身”于大厂,他们也可以选择“缠斗”,甚至成为新的“捕食者”。这场AI革命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商业智慧、战略定力与独立精神的较量。硅谷的AI角斗场上,华人创业者们的表演,才刚刚进入高潮。
引用
-
巨头抢人,华人抢戏·36氪·毕安娣(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https://www.36kr.com/p/3381137916389893) ↩︎ ↩︎ ↩︎
-
谷歌砸170亿抢人,华人创企捡漏:Windsurf 72小时闪电解体 - 36氪·36氪(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https://m.36kr.com/p/3380082958345985) ↩︎
-
巨头抢人,华人抢戏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https://finance.sina.cn/stock/jdts/2025-07-16/detail-inffrvku1249830.d.html?vt=4&cid=76993&node_id=769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