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套现与悬崖边的AI豪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人工智能医疗的浪潮中,一位学者型创始人以其对资本的精明运作,在公司上市前夕成功套现数千万,而其押宝的AI新业务尚未变现,公司却已深陷现金枯竭与巨额负债的泥淖。这不仅是一场对前沿科技前景的豪赌,更是对资本市场在不确定性中如何估值创新,以及创始人、早期投资者与未来股东之间利益博弈的经典案例。

当硅谷的沙尘尚未完全沉淀,关于人工智能的狂热便已蔓延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在基因序列和医学影像中寻找未来的实验室。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中,中国一家名为德适生物科技的“80后”创业公司,正试图敲开香港交易所的大门。然而,正如《经济学人》的读者所深知,资本市场的故事从不只有光鲜亮丽的招股书,其背后往往交织着精明的财技、焦灼的现金流,以及对未竟技术潜力的孤注一掷。

德适生物的创始人宋宁博士,无疑是一个拥有耀眼履历的典范:从日本长崎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他的学术光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位在显微镜下洞察生命奥秘的学者,在资本棋盘上的手腕却更显老道。他不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回购,以原价“请走”了部分早期财务投资者,成功将个人投票权牢牢锁定在52.06%的安全线之上,更在公司递表港交所前,巧妙地通过关联方股权转让,合计套现逾6600万元人民币1。这笔真金白银的落袋为安,在公司账面现金仅剩区区500余万元之际,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流动性盛宴”,却未曾顾及盛宴之外可能留下的残羹冷炙。

更为蹊跷的是,一位名为杨曦的神秘自然人股东,在公司上市前夕的“精准入股与退出”,以及两家具备资质的子公司以“一元钱”的象征性价格被“甩卖”给独立第三方,都为这场IPO之旅平添了几分迷雾1。尽管公司声称此举旨在“提高运营效率、专注核心业务”,并援引独立评估师的“负市值评估”,但剥离曾有中标业绩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和互联网医院,令人不禁联想到某些企业在上市前为“瘦身”或“剥离问题资产”而采取的惯常操作。这些细节,如同在精密的仪器中插入了些许砂砾,考验着市场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耐心。

当然,德适生物并非没有其引人侧目的亮点。它身处AI医疗这一炙手可热的赛道,尤其是其在染色体核型分析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30.6%,可谓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1。然而,这份“冠军”的头衔并未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辉煌。其核心业务(iMedImageTM分析系统及器械)的收入不增反降,毛利率骤降近20个百分点,而医疗耗材和试剂的产能利用率更是腰斩,甚至不及扩产前的产量1。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技术壁垒的表象之下,究竟是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还是商业化路径遇到了瓶颈?

德适生物似乎已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其“救命稻草”——iMedImageTM医学影像基座模型及其衍生的AI AutoVision®系统。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中国的医疗AI市场规模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膨胀,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82亿元,其中医学影像AI更是刚需中的刚需1。德适声称其基座模型是全球首个商业化的跨模态模型,并在2024年贡献了近2000万元收入,毛利率高达令人咋舌的97.2%1。这数据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在财务困境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诱人。

然而,美好前景与骨感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在AI业务贡献的收入仍在早期、且贸易应收款激增的同时,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却在持续萎缩,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净亏损分别高达5611.6万元4337.5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1。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今年4月底,德适生物的账面现金已从年初的1710.4万元迅速消耗至仅剩556.7万元,而同期负债却明显攀升1。为了削减成本,公司甚至在去年裁员近三成,从206人锐减至145人1。这般“寅吃卯粮”的窘境,使得其未来业绩能否逆转,几乎完全取决于尚在审批路上、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AI AutoVision®的成功。

这笔IPO,对于德适生物而言,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的“输血”行动,而非锦上添花的资本扩张。对于潜在的投资者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需要仔细掂量风险与回报的邀约:是相信那位深谙资本之道、在最需要时抽身而出的创始人?是看好那前景无限却尚未完全兑现的AI技术?抑或是警惕那急速消耗的现金流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下,德适生物的案例提醒着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前沿,商业的铁律——现金为王,盈利为本——始终是衡量企业价值的最终标尺。这场关于AI与资本的交响,其终章是凯歌高奏,还是黯然离场,市场的眼睛,正拭目以待。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