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凯文·凯利,这位《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在新作《2049》中深刻剖析了AI时代人类的价值与未来。他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工作,而是将重心转向责任、信任、创造性与“低效”的人文领域,强调塑造未来需保持乐观。
在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描绘中,未来并非冰冷的数据与算法主宰,而是一场由人类责任、创造力与独特“低效”价值构筑的宏大叙事。这位《连线》杂志的创刊主编,凭借其对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边界的温柔触碰,以新作《2049》再度引领我们思考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命题:当机器智能以指数级速度发展,人类的价值究竟何在?
凯利并非那种只在象牙塔中构想未来的学者。他身上兼具着探险家的浪漫与思想家的深邃。年轻时游历亚洲,骑行穿越美国,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对未知的好奇与对体验的珍视。他深知,真正的理解往往诞生于亲身体验,而非简单的理论推演。正是这种独特的背景,让他对AI的未来有着与众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乐观。
核心理念:重塑工作的本质与人类的价值
当下,关于“AI取代人类工作”的焦虑如同阴影笼罩着许多人。凯利对此却给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反常识观点。他认为,真正会被AI彻底淘汰的工作“非常非常少”1。相反,AI将像潮汐般重塑工作的构成,自动化掉大量具体任务,而人类的重心将转向那些机器无法触及的核心领域。
“当你被公司雇佣时,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完成工作,二是为工作结果负责,”凯利平静地阐述道,“但AI没有任何责任可言。它们无法承担责任。” 这便是他构想中人类的核心价值之一:责任与信任。当AI出错时,最终承担后果并修正的是人类。我们向雇主出售的,正是这份独一无二的“责任”和“人情味”。这种洞察力超越了技能的范畴,直指人际协作的根基。
凯利进一步指出,AI时代的生产力将由机器接管,人类真正的价值将回归到那些“低效”却充满意义的领域。他眼中,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科学探索、创业创新这些看似“低效”的行为,恰恰是人类体验的精妙之处。
“如果你想在任何领域有创造力——无论是技术创新——都必须接受低效:你得犯错,得尝试行不通的路,得忍受死胡同和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而失败本身就是低效的。”
这是一种对效率至上主义的温柔反叛,也是对人类固有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的深情呼唤。闲聊、深度对话,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被视为浪费时间的互动,在凯利看来,恰恰是未来人类价值的富矿。他预测,人们将更倾向于从事那些“效率不重要”的事情,因为那才是人性深处真正的驱动力。
未来新职业:AI时代的“治疗师”与“教育家”
凯利的未来图景并非空洞的哲学思辨,他甚至大胆预测了一批闻所未闻的新职业。例如,“AI治疗师”——并非由AI担任治疗师,而是专门为AI提供“心理健康”诊断和修复服务的人类专家;还有“AI课程顾问”——负责系统地“教育”AI模型,引导它们达到特定知识水平和智能方向。
这些设想并非天马行空,它们蕴含着凯利对技术伦理和社会进步的深层思考。他认为,当我们开始这样对待AI时,也会反思如何更好地教育人类。尤其是“向AI教授伦理道德”这件事,将倒逼人类自身在伦理领域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
“我们自己的道德体系本就不均衡、很肤浅,连我们自己都不满意。但我们希望AI在道德上比我们更好——要教会它们‘更好’,我们自己就得先在伦理道德上变得真正优秀,这反过来也会让我们更好地教育自己和孩子。”
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将AI的进步与人类自身的完善紧密相连。他举例“电车难题”,认为AI的出现迫使我们直面道德困境,不再给出模糊答案,从而建立比过去更完善的道德观。
对话中国:从技术渗透到文化交融
凯利对中国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妻子是台湾人,多次访华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更深层的理解。他看到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的巨大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高铁、地铁、快递、移动支付)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低犯罪率。这些“便利感”和“安全感”的“酷”,在他看来,是大多数西方人难以理解的。
谈及中美关系,凯利则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糟糕婚姻”比喻2。他认为两国目前相处不融洽,彼此不喜欢,但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和“孩子”(全球稳定与发展),所以必须合作。这种比喻,在情感上捕捉到了两国关系复杂而又无奈的现实。他甚至大胆预测,如果中国不愿成为合作伙伴,印度可能因其庞大人口、民主制度和发展潜力,成为美国的“超级情妇”,甚至最终赢家。
在教育方面,凯利也展现了其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更出色,但美国体系在高中阶段更占优,因为它鼓励质疑权威、提出正确的问题,这在AI时代比“得出正确答案”更关键。
“我惊讶的是,接受中国教育的人到了美国后会变得极具创造力,这或许与文化环境有关——在这里,他们被鼓励冒险、质疑,而在国内可能缺乏这样的土壤。”
这种观察不仅指出了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也揭示了文化环境对个人潜能激发的深远影响。他希望教育在AI时代能更具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因为在未来,持续学习和改变想法将成为生存的必备技能。
预言家的自省与对未来的笃信
尽管是AI时代的布道者,凯利本人在使用AI产品时也毫不掩饰其“笨拙”的一面。他将AI戏称为“又笨又聪明的家伙”(dumb smartin),承认它们在某些方面聪明得惊人,在同一件事上又蠢得让人难以置信。他将把图像小说转成电影的过程描述为“让人沮丧的”,需要数小时的反复尝试。这种坦诚,反而让他的预言更具可信度,因为它们并非基于对AI的盲目崇拜,而是基于深入实践后的理性洞察。
他将AI艺术创作比作摄影刚诞生时画家们的质疑——“你只是按一下按钮”。但就像摄影远不止按按钮一样,AI艺术和协作也需要大量技巧与投入。他自称“共同创作者”,强调AI工具仍需要人类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去驾驭。
对于未来的内容创作,凯利设想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他可能会拥有25个“AI实习生”,为人类受众创作。但更引人入胜的是,他可能会“只为自己写,或只为AI写”。与AI共同构建精细的虚构世界,甚至不分享,只为享受共创的乐趣——这是一种回归创作本源的纯粹体验。而“为AI创作”则是另一种维度的影响力:通过影响AI的答案,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
在访谈的最后,凯利将《2049》的启示浓缩为一个词:乐观。
“当今世界是由过去那些乐观的人塑造的,你房间里的一切,都是由那些曾对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充满热情和乐观的人创造的。所以我想鼓励读者尽可能乐观,这样才能塑造未来。”
他给年轻一代的建议也充满了这种乐观的冒险精神:
- 尽量在一个还没有明确名称和定义的领域工作。
- 刻意过一段节俭生活,体验最坏的情况,从而不怕冒险。
- 珍惜小时候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
- 花一年时间做一些与职业无关、看似疯狂、愚蠢、浪费时间的事,这些时间会成为未来成功的灵感源泉。
凯文·凯利,这位睿智的预言家,并非在勾勒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在用他的洞察力、乐观精神和人文关怀,邀请我们共同构想并塑造一个更美好、更具人性的AI时代。他所描绘的未来,不是机器统治的赛博朋克,而是人类与智能共舞,重新发现自身价值的浪漫图景。
引用
-
对话凯文·凯利:AI时代人类的价值是什么?·36氪·赛博对话(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7 ↩︎
-
凱文·凱利:未來25年的5大震撼預言,智能眼鏡將終結手機!·鉅亨號·(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