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机器人:从CES顶流到「查无此机」,是真凉还是在憋大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年初CES上风头无两的AI陪伴机器人,本以为能接替智能眼镜成为新顶流,结果半年过去,它们仿佛集体“蒸发”了。究其原因,大概是高昂的“情绪价值”遇上了“消费降级”的灵魂拷问,再加上产品本身还停留在“会说话的摆件”阶段,想真正“暖人心”,还得学着点儿“主动”!

还记得年初CES上那些萌翻全场、主打情绪价值的AI陪伴机器人吗?当时它们和AI智能眼镜一起,被视为消费电子行业的两大“潜力股”,风头一时无两。尤其是那些造型可爱、能和你眼神互动、甚至还能“撒娇卖萌”的AI小萌神,简直让人心动不已,仿佛下一秒就要成为你办公桌上的新宠,治愈打工人的所有不开心。1

然而,转眼半年过去,智能眼镜品类那边倒是混得风生水起。小米、Rokid、雷鸟、星纪魅族、XREAL……这些“老玩家”和“新势力”们你追我赶,产品迭代速度快得飞起,几乎人手一副,简直是科技界的“当红炸子鸡”。可另一边,AI陪伴机器人的境况,就只能用“迷之尴尬”来形容了——它们好像集体“查无此机”了

「销声匿迹」的陪伴机器人,败在了哪?

和智能眼镜的热闹非凡相比,AI陪伴机器人就像是突然被按下了“静音键”。年初CES上,从TCL这样的大厂,到Looi这类名不见经传的新秀,纷纷拿出形态各异的陪伴机器人,都想在这个新风口抢占C位。但现在,除了Ropet这种在北美、日本市场还算有点水花(在国内依旧遇冷)的“头部玩家”,其他品牌的AI陪伴机器人,真的可以用“销声匿迹”来形容了。2

这里咱们得先说明白,我们今天聊的,可不是扫地机、割草机这类只会干活的“工具人”机器人,而是那些试图通过表情、对话来填补你情感空缺的“情绪搭子”。它们不负责扫地,也不负责搬砖,就是想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它们就这么快“凉凉”了呢?

首先,高昂的硬件成本让它“先天不足”。你想啊,一个陪伴机器人得集成运动、视觉识别、语音交互等一大堆传感器和模块,这成本噌噌往上涨。在同样主打语音和对话交互的场景中,用户为啥不选择价格更低、集成度更高的AI手机助手或者智能音箱呢?花个几千甚至上万元买个“会说话的摆件”,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太划算”。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情绪价值”这玩意儿,真不是你想卖,就能卖得出去的。

「情绪价值」:一个难以捉摸的消费陷阱?

用更准确的话来说,情感陪护机器人之所以遇冷,是因为“情绪价值”尚未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承认的消费品类。

你看,过去的消费电子爆品,哪个不是“有血有肉”的?

  • 解决效率问题: 比如智能手表帮你监测健康,扫地机器人解放你的双手,简直是懒人福音。
  • 满足“可量化”需求: 手机拍照更清晰了,屏幕更大了,续航更久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提升,你摸得着,看得见。

可陪伴机器人呢?它把“孤独”当卖点,想让你为“情绪”买单。这在大众消费语境里,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尤其是在我们这儿,这种“为情绪买单”的行为,常常被贴上“冲动消费”甚至是“消费主义陷阱”的标签,很难真正主流化,甚至可能引发反感。你说用Kimi聊天解压、练口语?那是因为Kimi解决了“可量化”的实用问题。但当一个实体机器人出现在你办公桌上,只为了“哄你开心”,很多消费者就表示“接受无能”了。

这就像是它的定位,既不像玩具那么“可有可无”,又不像白色家电那样功能明确,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定位,直接导致潜在用户“感兴趣但不敢买”、“买了但不常用”的矛盾心理。3

更让人上头的是,不少厂商对“情绪价值”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搞个JellyCat或者Wall-E似的外观,再接入个本地AI模型或者ChatGPT API,起个好听的名字,“Duang”一下,一台陪伴机器人就“大功告成”了。4 殊不知,这些远远谈不上真正的情感支持。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情感投射,需要设备长期学习用户的行为和偏好,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提供理解与安慰

说白了,情绪陪伴本质上是“长期服务”,但目前产品逻辑依然是“智能硬件”——一锤子买卖。没有内容订阅,没有持续的运营更新。一旦硬件落伍,模型不再升级,这些“智能陪伴硬件”很快就会被用户打入冷宫,使用频率搞不好还不如你手机里的AI助手呢。

想要翻身?陪伴机器人必须学会「主动出击」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陪伴机器人这个赛道。毕竟人作为社会生物,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品牌们想真正发力“AI陪伴”,做出吸引用户、而不是沦为“会说话的摆件”的产品,就必须让陪伴机器人从被动变主动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陪伴机器人,还得你主动“唤醒”它,比如对着它喊“你好”、“我好无聊”、“陪我说说话”。这跟智能音箱的“小爱同学”、“Hey Siri”有啥本质区别?真正的“情绪陪伴”,应该是机器人主动感知你是不是情绪异常、是不是沉默太久了,并判断何时开启互动。这背后,离不开麦克风、摄像头等感知硬件,更离不开情绪识别、语义分析、场景感知等高级算法的支撑。

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一个出色的智能陪伴产品,必须“在正确的场合主动做对的事情”。哪怕只是在你出门换鞋时点个头,或者在你深夜加班时悄悄提醒一句“早点休息,别太累了”,这些都是它主动与你建立情感交互的方式。而不是永远等着你抛出问题,它再机械地给出回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陪伴绝非伪命题。只是,如果陪伴机器人的产品还停留在“硬件”层面,而非升华为一种“长期服务”,那么这条路,注定走不远。希望下次CES,我们能看到它们真正的“大招”!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