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退潮?从Manus AI兴衰看“套壳”模式的终结与AI Agent的深层进化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网红AI产品Manus的裁员与战略收缩,不仅暴露了其“套壳”技术模式的先天不足和市场策略的失误,更预示着AI Agent赛道将迎来一次去芜存菁的产业洗牌。这警示所有AI创业者,没有坚实的技术根基和真诚的市场投入,再华丽的表象也难以为继,未来的竞争将回归技术深度与商业价值的本质。

潮起潮落:Manus AI的“通用智能体”叙事与现实

当Manus AI以“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的姿态横空出世时,其演示中令人惊叹的跨应用任务处理能力,一度点燃了整个AI社区的想象。在那个大语言模型(LLM)趋同、市场渴望“下一个爆点”的时代,Manus似乎完美填补了“应用落地”的空白,描绘了一幅AI成为个人高效助理的未来图景。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见证光标在不同应用间自动跳转、完成复杂任务,这种科幻般的沉浸式体验是其最初魅力之源。

然而,在这层华丽的表象之下,技术圈的质疑从未停止,核心直指其所谓的“套壳”本质。所谓“套壳”,是指Manus自身并未掌握底层大模型技术,而是通过API接口调用OpenAI等第三方的成熟模型,再辅以精巧的用户界面(UI)和任务流编排(Workflow)进行功能封装。这种模式在特定阶段,尤其是在市场验证早期,可能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而具有商业合理性。然而,将“套壳到极致就是胜利”奉为圭臬,在技术壁垒日渐森严、迭代速度飞快的AI领域,无异于将企业的生命线完全交由外部“宿主”掌控。

这种底层逻辑的缺失带来了致命的结构性缺陷:

  • 技术护城河的消弭: 任何竞争对手都能轻易复刻其技术路径,竞争很快从技术深度下沉到产品设计的“微创新”和营销声量的比拼,优势转瞬即逝。
  • 成本与定价的失控: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意味着推理成本将直接受上游API供应商定价影响,缺乏底层优化能力导致商业化落地时面临巨大成本压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 产品能力的天花板: 产品的上限被“宿主”大模型牢牢锁定。一旦上游模型遭遇瓶颈或策略调整(如不再开放关键API),整个产品生态都可能随之崩塌。

Manus的华丽开场,如同搭建在流沙之上的空中楼阁,其内在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1

市场博弈的失算:战略摇摆与信任流失

如果说“套壳”是Manus的先天不足,那么其后续摇摆不定、充满矛盾的市场策略则加速了其与中国市场的脱节,最终演变为一场“不信任投票”。尽管拥有华人创始团队,Manus却选择了“先海外、后国内”的发布节奏。这种选择,对于一个深谙中国市场复杂性、拥有庞大潜在用户群体的本土团队而言,显得尤为蹊跷。它可能反映了创始人对中国市场激烈同质化竞争的规避,或是对自身“封装”产品在精通AI的中国用户面前缺乏足够信心。这一决策,无疑让Manus错失了在国内市场建立第一印象、抢占用户心智的最佳窗口期2

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国内用户终于获得访问权限时,却被严苛的“每日限额使用”制度所束缚。在产品力绝对领先时,这或许能奏效为“饥饿营销”,但在Manus身上,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其内在虚弱的镜子:

  • 成本考量: 调用第三方API成本高昂,大规模放开使用可能导致成本瞬间失控。
  • 产品稳定性: 产品实际运行效果可能远不如演示中稳定,限制用户数量旨在避免大规模负面口碑。
  • 市场犹豫: 公司高层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可能仍处于观望状态,未能下定决心全力以赴。

这一系列操作,在用户端形成了强烈的疏离感和不信任。当用户的好奇心被冰冷的配额和不稳定的体验消磨殆尽时,品牌的忠诚度便无从谈起。这种扭捏的姿态,使得Manus在最需要市场认可和用户反馈的关键阶段,主动失去了宝贵的用户心智和规模化验证的机会。

断臂求生:一场迫不得已的全球化赌局

快进到今年6月,Manus产品负责人张涛公开确认公司已将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紧随其后的便是7月的大规模裁员,团队从120人锐减至仅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3。这并非轻描淡写的“经营效率考量”,而是一次壮士断腕式的战略败退,几乎等同于对中国市场前景投下了彻底的“不信任票”2。这种“断臂求生”式的自救,对公司的伤害是深远的:它重创了员工士气,损害了品牌信誉,更主动放弃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动摇了长期发展的根基。

Manus将新加坡视为“诺亚方舟”,这背后预示着其战略方向的根本性转变,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豪赌:

  • 从C端到B端: 放弃在中国与成千上万个对手争夺普通消费者的残酷游戏,转而专注于为海外企业提供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在B端市场,对产品的完成度和稳定性要求更高,但对“极致酷炫”的容忍度也相对更高,一个“足够好”的封装产品或许能找到生存空间。
  • 从通用到垂直: 集中有限资源,选择东南亚市场中某个特定的、数字化程度尚有空间的垂直行业进行深耕,例如跨境电商、金融科技等,试图建立区域性的、小而美的优势。
  • 寻求新的叙事: 摆脱“中国AI创企”的标签,以“全球化/新加坡AI公司”的全新身份,面向国际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新的故事,以期获得新的融资和发展机会2

然而,新加坡并非无忧无虑的避风港。这里的市场体量远不及中国,竞争压力虽小但全球巨头和优秀创业公司同样虎视眈眈。如果其“套壳”的底层逻辑不发生根本改变,那么无论战场切换到哪里,其核心的脆弱性依然存在。这更像是一场赌注更大的战役,考验着Manus能否真正实现从“包装”到“价值创造”的蜕变。

AI Agent赛道深度反思:投机主义的终结与价值回归

Manus的故事,为当前炙手可热的AI Agent赛道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案例。这或许不是AI Agent赛道的冷却,而更像是一次对投机主义和根基不稳商业模式的无情淘汰。它揭示了在AI浪潮中,资本与市场狂热可能掩盖下的结构性风险。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初期,‘快速迭代’和‘敏捷试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当一项技术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其商业化路径开始清晰时,仅靠表面创新和营销包装,将难以在竞争中立足。AI Agent的未来,必然属于那些在底层模型、数据飞轮或垂直领域拥有不可替代价值的公司。”

从长远看,AI Agent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自主规划、持续学习、使用工具以及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的能力,而非简单的API调用集成。未来的AI Agent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 从“应用”到“能力”的下沉: 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体现在Agent框架的灵活性、对复杂任务的分解与执行能力、以及在特定领域积累的领域知识和数据优势。
  2. “端侧Agent”与“边缘智能”的崛起: 随着模型小型化和推理效率提升,Agent将更多地部署在设备端,实现更低延迟、更高隐私保护的自主交互。
  3. 多模态融合的Agent: 视觉、听觉、文本、触觉等多种模态的深度融合,将使Agent具备更全面的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从而拓展应用边界。
  4. 产业垂直深化: 抛弃泛而不精的通用代理,转向为特定行业(如金融、医疗、法律、工业制造)提供高度定制化、高专业壁垒的Agent解决方案。这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和数据积累,才能构建起真正的“护城河”。

Manus的折戟沉沙,无疑是对所有AI领域创业者的一剂清醒剂:没有坚实的技术地基、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对市场的真诚承诺,再华丽的“外壳”也终将被现实击碎。人工智能的未来,需要的是真正的构建者和深耕者,而非仅仅是潮流的追随者和表象的包装者。资本的狂热终将退潮,而技术的价值与商业的本质,将再次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引用


  1. 网红AI产品Manus被曝裁员,回应称自身经营考量,背后结局或已预见·新芒xAI·震霆(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2. 忘掉Manus 的华人背景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2025/7/10)·检索日期2025/7/10 ↩︎ ↩︎ ↩︎

  3. AI独角兽Manus大裁员:120人团队仅留40人迁至新加坡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