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AI Agent浪潮下的估值、叙事与“套壳”之辨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Manus,这家从诞生伊始便争议缠身的AI Agent新星,凭借其通用型智能体产品及其独特的双面融资叙事,在资本市场屡获青睐。然而,其对底层大模型和开源工具的依赖,也引发了关于“套壳创新”的讨论,凸显了当前AI应用层创业中,产品体验和市场叙事的重要性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原创性。

在AI浪潮的汹涌推进中,中国AI初创公司Manus异军突起,迅速成为继DeepSeek之后又一个引爆全球人工智能界关注的焦点。这家以AI Agent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便在盛誉与争议之间摇摆,却依然凭借其处理复杂任务的惊艳能力,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近期,随着其美元融资顺利到账,并传出接近完成新一轮人民币融资的消息,Manus在资本市场的“性感叙事”与技术争议之间的张力,也进一步浮出水面。1

Manus的崛起与“套壳”之辨

Manus的诞生伴随着极高的市场热度,早期邀请码在二手平台甚至被炒至天价,这种“稀缺营销”策略无疑为其赚足了眼球。进入4月,彭博社报道称Manus已完成由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约36亿人民币),这笔资金已顺利到账。1 更引人注目的是,有消息称Manus即将完成一轮由某地国资领投的数亿元人民币融资,投前估值更是达到37亿人民币,尽管Manus高层对此“完全是谣言”回应,但相关投资人坚称已提供两份融资计划书(BP),表明市场对此的强烈关注。1

Manu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手脑并用”AI Agent的定位,其名称取自MIT校训“Mens et Manus”(心与手),旨在模拟人类操作电脑的能力,实现从“我告诉AI做什么”到“AI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范式转变。1 BP中,Manus宣称其多代理架构能够模拟人类工作流(Plan-Do-Check-Act),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并在权威的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同类产品。1

然而,围绕Manus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其“套壳式创新”的质疑。有开发者指出,Manus的核心功能可在3小时内通过开源技术复刻,其本质是应用层优化而非底层模型突破,MetaGPT团队甚至评价其“爆发是工程能力的胜利,非科学突破”。1 这种依赖GPT-4、Claude等国际大模型并整合MetaGPT框架、Browser Use等开源工具链的做法,一度让其身陷舆论漩涡。

但正如心资本合伙人吴炳见所言,在AI应用各个细分方向出现标志性案例的当下,“套壳”正逐渐变为一个“褒义词”。关键在于谁能找到从技术到商业化等各种层面,享受模型能力“水涨船高”的红利。换言之,只要产品体验好、用户增长快、收入能做上去,Manus到底是不是、算不算套壳,根本不重要1 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AI产业中,应用层创新在价值捕获上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

AI Agent的潜力与Manus的“双面人设”

Manus的融资计划书深刻阐释了AI Agent市场的巨大潜力。它认为,大模型已为AI Agent的能力进阶提供了有力基础,AI智能体的出现正在弥补大模型与现实世界交互能力的不足,将人类从繁琐的中间操作中解放出来。根据Roots Analysis预测,AI Agent市场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2168亿美元,2024年至203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40.15%。1

AI Agent将通过三层重构颠覆企业服务:

  • 交互层:自然语言取代复杂界面。
  • 逻辑层:目标导向替代流程固化。
  • 价值层:从“人适应系统”转向“系统服务人”。 预计到2027年,40%的企业服务将由AI Agent组合交付。1

Manus在呈现给不同类型投资人时,展现出巧妙的“双面人设”。面向美元机构的BP,更强调其与海外巨头产品的差异化打法,突出其在自主操作、任务规划、多源信息整合等六大核心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例如,谷歌内部对Manus表现出极大重视,有工程师甚至常驻其团队协助与Gemini模型融合;微软CEO纳德拉也与Manus团队进行面对面交流并积极推进合作。1 这种与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进一步筑高了Manus的资源壁垒。

然而,在面对国资机构的BP中,Manus的表述则更侧重于其全球领先性。它声称市面上没有与Manus绝对意义上的对标竞品,因为它本身是目前市面上多款产品功能的结合体,例如其研究和任务处理能力可与OpenAI的Deep Research媲美,甚至更强;其运行方式又与Anthropic的Computer Use类似,能在独立环境中运行并调用各类工具。1 这种叙事策略精准抓住了不同投资群体的关注重点:美元机构青睐具备全球竞争力且能与现有生态形成互补的创新,而国资则更看重“全球唯一”或“全球领先”的战略地位。

叙事的力量与商业化路径的未来

Manus能够在没有透露过多财务信息和商业化进程的BP中,吸引到Benchmark这类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叙事创业学”的重要性。Benchmark合伙人Eric Vishria曾在一档播客中提到,他更关注创始人的叙事能力、智识真诚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他认为,作为创始人或CEO,本质上是在“持续讲述一个故事”,你需要清晰阐述公司为何存在、为何由你们来做这件事、核心问题是什么、竞争优势在哪里以及如何致胜。1 这种对“洞见”而非单纯财务数字的偏爱,或许正是Manus成功的关键。

关于商业化,虽然BP中缺乏详细财务数据,但近期业界传闻Manus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已接近1亿美元。在SaaS火热的时代,1亿美元的ARR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足以证明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验证和规模化运营潜力。AWS前CTO曾言:“1亿ARR足以证明你有一款好产品。”1 这一数据通常是美股软件公司IPO的典型门槛之一,在牛市时估值甚至可达ARR的百倍。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乐观。Google搜索结果中提到“虚高的ARR,才是AI商业最大‘泡沫’”,这为Manus的靓丽数据增添了一层冷静的审视。2 1亿美元ARR固然可喜,但“10亿ARR才能证明你有一个好市场”。1 Manus作为一款2C产品,未来能否从“单一爆款”进化为**“生态型平台”**,整合市面上多种Agent、Compute use能力,并解决技术兼容性、数据隐私保护、用户体验优化等诸多挑战,将是其面临的更大命题。 Manus计划在今年开源部分模型,特别是推理(postering)部分,这预示着其可能走向与AI搜索模式类似的新路径,成为AI应用方式的重要基础设施。1

Manus的故事,是当前AI时代一个引人深思的缩影:技术创新、市场叙事、资本追逐以及“套壳”争议交织。它不仅展现了AI Agent的巨大潜力,也揭示了在技术迭代飞速的当下,市场对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Manus能否在通用型AI Agent的赛道上持续领跑,并最终将其“叙事”转化为持续的商业成功,仍需时间验证。

References


  1. 张雪(2025/6/16)。我收到俩BP,一份是Manus(另一份也是)。投中网。检索日期2025/6/16。 ↩︎ ↩︎ ↩︎ ↩︎ ↩︎ ↩︎ ↩︎ ↩︎ ↩︎ ↩︎ ↩︎ ↩︎ ↩︎ ↩︎ ↩︎

  2. 每日AI资讯-猫目(未知日期)。每日AI资讯。猫目。检索日期2025/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