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从“天价邀请码”到“物理出海”,AI Agent这波操作是啥意思?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那个曾经“一码难求”的AI Agent新贵Manus,最近被曝国内团队“七成告急”,总部也悄悄搬到了新加坡。别急着喊“跑路”,这波呀,是人家从一开始就“蓄谋已久”的“物理出海”!为了在全球大市场里“撒欢儿”,国内这摊子事儿,只能“断舍离”了。

AI圈的瓜,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又让人津津乐道。这不,最近有个爆炸性消息在朋友圈炸开了锅:那个几个月前还凭借“天价邀请码”火遍大江南北的AI Agent明星产品Manus,“跑路”了吗?

官方虽然没明说“跑路”,但种种迹象表明,Manus确实在玩一出“大变活人”:国内团队约120人,结果呢?近七成、也就是约80名非核心员工惨遭裁员,仅剩40位核心研发“打包”迁往新加坡。1 手笔之大,让不少吃瓜群众惊呼:“这么快?不是还火得一塌糊涂吗?!”

对此,Manus联合创始人兼CEO肖弘在即刻上发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但这一切是值得的。一方面因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开心的、让自己和团队成长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2

这话翻译过来大概是:国内太“卷”,出海才是星辰大海!听着有点心酸,但细品之下,又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火箭”升空,再到“物理出海”:Manus的125天风云录

说起来,Manus这125天,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创业偶像剧”。它可不是什么“出道即巅峰,然后就躺平”的佛系选手,相反,人家从火爆开始就没闲着,持续在对外释放“好消息”!

  • 三月:“一炮而红”,天价邀请码刷爆全网 3月6日,Manus横空出世,拉丁语的名字“Mens et Manus”(大脑+双手)听着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它自称“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产品”,强调独立思考和任务执行能力。结果呢?三天内等待名单突破200万,官网直接被挤爆!1 那段时间,一个邀请码被炒到10万元,简直是“洛阳纸贵”,多少人“求码若渴”! 当然,火爆的同时,“套壳争议”也随之而来。但人家创始人季逸超直接承认基于阿里千问和大模型微调,并迅速跟阿里通义千问达成合作,还接入QwQ-32B降低推理成本(毕竟内测用户日均调用成本都快2美元了,这谁顶得住啊!)。1

  • 四月:美元资本“真香”,估值“坐火箭” 整个4月,Manus创始团队“空中飞人”,全球各地跑。然后,重磅消息来了:彭博社曝出Manus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直接飙到5亿美元!1 领投方是鼎鼎大名的Benchmark,一家投过eBay、Twitter的老牌VC,2024年募资后重点押注AI领域,看来是看到了Manus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这笔钱的主要流向之一就是“扩张美国、日本、中东等海外市场”,出海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

  • 五月:全面开放,野心藏不住 5月12日,翘首以盼的Manus终于向所有用户开放,首日注册量直接突破100万!1 随后,图像生成功能、与微软的合作也接踵而至,产品能力和生态合作都在飞速扩张。

  • 六月:暗流涌动,“物理”出海实锤 进入6月,Manus又推出了原生AI视频生成和PPT功能,一切看起来都风平浪静。**但!是!**暗流早已涌动。官网开始在新加坡、加州、东京等地高薪招聘工程师,月薪8000美元起步,这简直是明牌了!1 最终,在6月18日的新加坡Super AI活动上,产品合伙人张涛一锤定音:公司总部已经迁至新加坡。1

“假跑路”真“出海”:蓄谋已久还是无奈之选?

所以,Manus真的“跑路”了吗?从各种信号来看,它确实已经悄悄完成了“转场”,但与其说是“跑路”,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步步为营的“物理出海”

  • “血统纯正”的全球化DNA 要知道,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应”早在2023年8月,也就是产品上线之前,就已经在新加坡注册了实体公司,并且由开曼群岛的母公司全资控股。1 这套**“开曼控股公司→新加坡实体→产品团队”**的架构,就是典型的出海配置,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海外融资、运营和拓展市场。所以,人家从一开始,就把心放到了全球,国内只是“试水”第一站而已。不信你看Manus最初的产品宣传视频,从头到尾都是英文!1这波操作,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不过大家当时都沉浸在“一码难求”的狂热中,没细品。

  • 国内“水土不服”:付费习惯是个坎! Manus选择出海,也有国内市场的“功劳”。咱们国内用户对ToC软件的付费习惯,尤其是AI应用,那叫一个“体验为主”,用户粘度嘛,就有点“玄学”了。量子位智库的数据显示,连名声最盛且免费的DeepSeek,Web端国内总访问量占比都持续下降。1 这种环境,想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订阅制AI产品掏腰包,难度系数堪比“蜀道难”!国内市场固然火爆,但“卷王之王”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

  • 海外“香饽饽”:AI Agent的春天在哪? 反观海外市场,Manus做的是通用AI Agent,这玩意儿强调标准化工具集成,类似于**“AI界的操作系统”**。这种理念在海外更成熟,尤其是在模型API可接入性、开发者生态以及企业客户付费意愿上,都比国内更“香”。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对新的AI范式接受度更高,付费意愿也更强。就像合伙人张涛说的:

    选择正确的激励函数,比函数值本身更为重要。1

    这句话,妥妥地解释了为什么Manus要“舍近求远”,去海外寻找更“肥沃”的土壤。本质上,Manus跟所有做出海业务的公司没什么两样,只是它把“物理出海”这事儿,玩得更彻底,也更果断。

所以,Manus这波“物理出海”,不是“溃败”,更不是“跑路”,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它间接宣判了自家下一步的重心:业务重心、核心人员和公司总部,全部“打包”出海,去赚外国人的钱,做给海外用户用的工具。

不过话说回来,面向出海后就不“卷”了吗?别傻了,硅谷那边最新的风投消息是:Agent创业赛道里,挤满了中国人……1 好家伙,这叫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哪儿都是“卷王”的天下啊!

引用


  1. Manus跑路了吗?· 量子位 · 衡宇(2025/7/10)· 检索日期2025/7/10 ↩︎ ↩︎ ↩︎ ↩︎ ↩︎ ↩︎ ↩︎ ↩︎ ↩︎ ↩︎ ↩︎ ↩︎

  2. Manus回应大规模裁员风波总部已于上月迁至新加坡 · 新浪财经(2025/7/10)· 检索日期2025/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