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Meta 最近豪掷千金,像“打劫”一样四处挖角顶尖AI人才,甚至给出了“年薪上亿”的天价。但这光鲜背后,却是无数普通工程师被裁员、内卷、前途未卜的“月之暗面”。
要说最近科技圈哪家公司最“壕横”,那非Meta莫属了。小扎(Mark Zuckerberg)为了把AI这盘棋下好,直接开启了「钞能力」模式,那架势,简直是把隔壁友商的AI人才当成“香饽饽”直接往家里薅!
前有消息传出,OpenAI被Meta一周之内挖走了八员大将,气得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内部Slack频道里“哭唧唧”地抱怨:
“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情绪,就像有人闯进了我们的家,偷走了什么。”1
好家伙,这语气,简直是被人“偷家”后的真实写照。而这不,“瓜田李下”又添新料:彭博社又爆料,Meta连苹果的人都盯上了,直接把苹果基础模型团队(AFM)的负责人Ruoming Pang给“挖走”了,据说开出的薪酬也是数千万美元级别!2
这波操作下来,整个业界都看傻眼了。短短一个月,Meta不仅豪掷140亿美元收购了Scale AI,还给了OpenAI来的高级研究员四年3亿美元、第一年总薪酬1亿美元的天价合同。对比一下,梅西在美职联年薪才2000多万美元,“詹皇”勒布朗·詹姆斯在NBA也就5000多万。这么一看,AI大佬们这是直接迈进了“体育明星”的收入行列啊!
“AI实验室的招聘就像下棋一样,” 前OpenAI研究员,网络安全初创公司unSybil的CEO阿里尔·赫伯特-沃斯 (Ariel Herbert-Voss) 说道,“他们希望尽快行动,所以愿意为拥有专业技能的候选人支付高额报酬,就像棋子一样。他们会问,我的车够吗?骑士够吗?”[^1]这话一出,是不是瞬间脑补了一出AI版《三国演义》?各路豪杰为了抢到“棋子”,那真的是不惜血本。
然而,在这场AI「抢人」大戏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月之暗面”,一出属于Meta基层员工的「冰与火之歌」正在上演。
薪资鸿沟:顶尖人才“吃肉”,普通员工“喝西北风”?
想象一下,你兢兢业业在Meta敲着代码,突然刷到新闻说公司花上亿美元挖了个“大神”,再看看自己那每月固定的工资条……这滋味,谁能顶得住?
《商业内幕》就爆料,很多Meta员工都“郁闷得一批”。一位前Meta员工直言不讳:
“顶尖科技人才终于获得了像顶级运动员一样的待遇,许多科技行业的普通员工充满了怨恨和嫉妒。”
这话说得扎心,但却道出了真相。在硅谷,虽然科技工程师普遍高薪,但和那些被“天价”挖走的大神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Meta提交给美国政府的文件,其AI研究工程师的基本工资在15万到44万美元之间,软件工程师在12万到48万美元之间2。这在普通人看来,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但跟那动辄上亿美元的年薪一比,顿时显得“不值一提”。
更让人“上头”的是,就在Meta豪掷千金抢人的同时,裁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无数普通员工头顶。Meta今年2月就宣布了裁员3600人,微软更是砍掉了1.5万人。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60万科技工作者失业2。
讽刺的是,有媒体将这种现象形容为“用裁人省下的钱去养新招来的精英”。这简直是「把人当工具人」的终极奥义!苦了那些在普通人中已经算得上“人中龙凤”,但在大厂里却无法站到金字塔尖的员工。他们的前途,随着公司战略的变幻而“阴晴不定”,还得默默消化那些铺天盖地“壕无人性”的新闻,强忍着满腔的嫉妒和沮丧。
内部「宫斗剧」:杨立昆要向28岁小伙汇报?
薪资鸿沟只是表象,Meta内部的AI团队更是上演了一出“冰与火之歌”般的「宫斗剧」。
小扎亲自挂帅,成立了一个全新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并把刚收购Scale AI的创始人,年仅28岁的Alexandr Wang请来当了“首席人工智能官”。注意了,这个MSL可不是跟其他AI团队“平起平坐”的,小扎在内部备忘录里写得明明白白:MSL“涵盖我们所有的基础研究团队、产品团队、FAIR团队……”2。
这意味着,Meta的老牌AI研究团队——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FAIR),这个由图灵奖得主、大名鼎鼎的杨立昆(Yann LeCun)在2013年一手创建的团队,现在被MSL“涵盖”了。
所以问题来了:28岁的Alexandr Wang是“首席人工智能官”,而65岁的杨立昆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难道杨立昆要向Wang汇报吗?
江湖传言四起,杨立昆只好亲自出面回应,强调自己“2018年起就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没有变过”,并表示自己“不擅长管理,更擅长科学方面的领导”2。这话听起来大度,但背后的微妙和“张力”可想而知。
更深层次的,是两条AI路线的明争暗斗。杨立昆是“开源派”的坚定拥护者,主张通过观察物理世界来构建“世界模型”。而新来的MSL成员,大多是从OpenAI、Anthropic这些做闭源文本模型(比如GPT-4)的公司挖来的。这就像是公司高层一边宣扬“素食主义”,一边却给新来的“大厨”采购了顶级和牛。任谁都能品出杨立昆此刻的尴尬:我批评的,公司拥护;我支持的,公司似乎不再坚定。
内部资源分配的“抓马”更是让人哭笑不得。Meta FAIR团队的明星研究员Zeyuan Zhu,一个本科清华、MIT博士毕业的「学霸」,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都登上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然而,这位大神却在X上抱怨FAIR团队“GPU访问能力有限”,甚至要“夜以继日、周末加班,寻找(可用的)GPU”2!
Zeyuan Zhu:“我夜以继日、周末加班,寻找(可用的)GPU。”你看,连顶尖研究员都得为了GPU“头悬梁锥刺股”,可想而知更基层的程序员们日子会怎样。这不由得让人想在Zeyuan Zhu的评论区里@小扎:哥,给人才撒钱可以,但咱也别忘了给基础设施“充充值”啊!
螺丝钉们的「西西弗斯」困境:推动巨石砸死自己?
在职场社交平台Blind上,Meta的员工将MSL的新员工称为“被选中的少数人”,有人甚至讽刺道,GenAI部门的员工“只能靠标注数据赚取最低工资”2。这句“只能靠标注数据赚取最低工资”简直是把“螺丝钉”们的命运写得明明白白。
更扎心的是,对于那些基层研究员和程序员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他们正在推动的那块巨石——AI,最终砸死的可能是自己。
微软CEO纳德拉曾豪言,现在微软30%的代码都是AI写的。小扎更是放出狠话,Meta很快就能达到50%2。一方面,AI浪潮确实推动了相关人才的整体“走俏”,入门级AI工程师的薪酬比其他工程师高出约8.5%2。但另一方面,从微软、谷歌到Meta,科技巨头们都在大肆宣扬AI如何提高效率、编写代码,与此同时,入门级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阶梯却在不断下滑。
一位前Meta工程师悲观地表示,行业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多数公司只醉心于顶级人才,而新加入的新人却被抽走了机会2。这不禁让人思考,当AI开始“自我进化”,自己编写代码,那下一代的人才,谁来培养?这些被AI“解放”出来的“打工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让人想起了韩裔小哥Roy Lee的故事,他曾用AI辅助的面试作弊器成功拿到包括Meta在内的多个大厂实习offer,然后又高调手撕offer去创业,公司Cluely现在已融资2000万美元2。他曾说,看着同学们奔着大厂而去,他心里有个疑问:我们这些新人的意义还能维持多久?他认为,很快大家就会被取代,而他必须在那之前,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也许,他是对的吧。在这个AI狂飙突进的时代,是成为“被选中的少数人”,还是沦为“被取代的螺丝钉”,这道选择题,正摆在每一个科技“打工人”的面前。而巨头们,正在用金钱和战略,加速着这场残酷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