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Meta正豪掷数百亿美元,通过打造吉瓦级超级计算集群和全球顶尖AI人才团队,押注“超级智能”与AGI的未来。这场高风险的战略转型,不仅引发了关于技术开源与闭源的深刻辩论,更带来了对巨大算力需求所引发的社会资源消耗与伦理挑战的深层反思。
马克·扎克伯格正带领Meta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高风险豪赌。这不是一场关于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的常规战役,而是一场旨在重塑全球AI版图、触及“超级智能”乃至通用人工智能(AGI)边界的“造神”运动。在这场竞赛中,Meta的策略清晰而激进:无上限的算力投入、顶尖人才的极致汇聚,以及在开放与封闭模型之间的战略摇摆。
“造神”之路:Meta的万亿级算力豪赌
“他们加入Meta,并非贪图金钱,而是为了造神——build god。”1 扎克伯格这番略带挑衅的言论,揭示了Meta吸引硅谷顶尖AI人才的核心策略:提供远超常规的资源与影响力。这些研究人员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并享有几乎“无上限”的强大GPU算力支持。这种高度集权的“马斯克模式”不仅简化了决策流程,更营造出一种冲刺巅峰、不计成本的狂热氛围。
支撑这场“造神”运动的,是史无前例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Meta正投入数百亿美元1构建多个吉瓦级(GW)超级计算集群。GW集群意味着功率达到10亿瓦,远超传统超算中心(通常在几百兆瓦,MW)。SemiAnalysis的报告指出,Meta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上线1GW+超级计算集群的AI实验室2。
其中,位于俄亥俄州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集群,目标功率1GW,预计2026年上线,将为Meta的生成式AI和超级智能实验室提供训练和推理支持。而规划在路易斯安那州的Hyperion(许珀里翁)集群则更为宏大,首期目标1.5GW(2030年),未来可扩展至惊人的5GW,其占地面积足以覆盖曼哈顿的大部分地区。Hyperion将成为全球规划中单体规模最大的AI数据中心园区,从设计理念上强调极致扩展性、安全性和高效能,并采用快速搭建的预制电力与冷却模块,优先保障AI训练任务的电力供应。这些基础设施的构建,是Meta在AI时代重夺话语权,实现AGI野心的底层基石。Meta今年已将2025年的资本支出提高至640亿至720亿美元之间,显示其在AI基础设施上的决心3。D.A. Davidson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认为,这种规模的投资更倾向于“长期竞争,以拥有领先的人工智能模型”3。
算力巨兽的生态足迹与伦理反思
然而,这场“造神”之路并非没有代价。TechCrunch警告,Prometheus和Hyperion所需的能源,几乎等同于数百万家庭的用电量。这意味着这些超级数据中心可能需要从周边社区大量抽取电力和水资源。纽约时报的报道也提及,Meta在乔治亚州的一个数据中心项目已导致附近居民的民用水资源被“吸干”3。
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压力,Meta展现出“马斯克模式”的应对策略:与管道公司Williams合作,在俄亥俄州数据中心附近建设两座200MW的现场天然气发电厂,以补充所需电力。这种自建能源补给的模式,虽然确保了算力供应的独立性,但也引发了关于能源结构、环境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讨论。批评者质疑,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AI算力是否是当前最“有用”的社会投资,而支持者则援引马斯克“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去冒险”的格言,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中,不投入才是真正的失败。
开源与闭源:战略的天平与大模型的未来
在构建强大算力基础设施的同时,Meta内部正进行着一场关于AI模型开源还是闭源的激烈辩论,这场辩论将深刻影响整个AI产业生态的走向。Meta长期以来是开源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其Llama系列模型在社区中取得了显著成功。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曾坚信“最终胜出的平台将是开放的平台”。
然而,随着其新一代旗舰开源大语言模型Behemoth的延迟发布及内部测试表现不佳,这种坚定开始动摇。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前Scale AI首席执行官Alexandr Wang正在内部推动战略转向,考虑放弃开源Behemoth,转而开发封闭模型。扎克伯格对此的表态也颇为微妙:“我们当然是坚定的开源支持者,但我并没有承诺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公开。”1 这种表态为未来的战略调整留下了空间。
Meta的这一内部讨论,折射出整个AI行业在商业利益、技术进步与生态开放之间的权衡。闭源模式可能意味着更强的商业控制力、更快的变现能力以及对核心技术的保护;而开源则能加速技术普及、吸引开发者、形成更庞大的生态,但同时也可能削弱核心竞争力。Meta的最终选择,将不仅仅影响其自身在大模型时代的地位,更可能为全球AI产业的开放性与商业化边界划定新的参照。
远景展望:AI时代的边界与超越
Meta的AI战略,本质上是其在下一个科技范式变革中抢占滩头阵地的决心体现。从社交媒体巨头到“超级智能”的推动者,Meta正试图通过海量投资和人才集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在技术生态中的角色。这场计算军备竞赛的白热化,预示着未来AI领域的竞争将不仅限于算法和模型,更将深刻体现在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率和可持续性上。
对未来3-5年的展望,我们将看到:
- 算力基础设施的超大规模化:GW级数据中心将成为常态,对能源、冷却技术和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
- 资源争夺加剧:电力、水资源将成为制约AI发展的重要瓶颈,促使企业探索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 AI模型策略的多元化:开源与闭源之争将持续,混合模式可能成为主流,企业根据应用场景和竞争策略灵活选择。
- 人才争夺白热化:具备构建和优化大型AI系统能力的顶尖人才将成为各科技巨头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
这场“造神”运动的最终结果,不仅将决定Meta在AI时代的成败,更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我们能否驾驭这股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力量,使其造福而非损害社会,是摆在所有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乃至全人类面前的共同命题。
“One More Thing”:MR与未来的Meta宇宙
值得注意的是,在AI浪潮汹涌的同时,Meta的元宇宙布局也并非停滞。最新消息显示,字节跳动旗下Pico团队正开发代号为“Swan”的轻量级MR眼镜,重量仅100克左右,旨在提升生产力与娱乐体验,这无疑将对Meta在Quest系列上暂停“笨重”头部设计,转而聚焦轻量化智能眼镜Orion的策略构成新的挑战。这表明AI与空间计算的融合将是下一个战场,Meta在AI算力的巨大投入,也必然会为其未来的元宇宙愿景提供强大的具身智能基础。这场AI军备竞赛,最终也将延展至更广阔的人机交互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