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联手起诉AI独角兽Midjourney,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IP进行AI训练和内容生成。这起诉讼不仅寻求巨额赔偿和禁令,更深层目的在于迫使AI公司建立内容授权机制,重新定义生成式AI时代的知识产权边界。
好莱坞最强大的法务部门,正将目光投向那些飞速崛起的生成式AI新星。一场由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发起的诉讼,正将AI图像生成领域的独角兽Midjourney推向风口浪尖。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侵权指控,它更像是一份由内容巨头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在生成式AI重塑创意产业的当下,知识产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然悬落,而未来的产业红利,必须重新分配。
2025年6月12日,迪士尼、环球影业及其旗下多家公司正式向法院提交诉状,指控Midjourney未经许可,擅自将其海量IP内容用于AI模型训练,并允许用户生成与这些IP形象高度相似的图像。此次诉讼索赔金额可能高达3000万美元,并寻求法院发布禁令,以期彻底阻止Midjourney的侵权行为,包括其即将推出的视频生成服务。1
侵权指控的核心逻辑:AI训练与分发的双重困境
迪士尼和环球影业的指控,直指Midjourney生图技术的两大核心环节:模型训练与内容分发。
首先是直接版权侵权。原告方认为,Midjourney在数据抓取、清洗和模型训练过程中,已经非法复制并存储了受版权保护的IP形象。诉状中列举了大量AI生成形象与原IP形象的对比,例如“钢铁侠”、“功夫熊猫”、“巴斯光年”、“艾尔莎”、“史莱克”和“小黄人”等,其相似度足以证明训练过程中存在未经授权的复制。更甚者,Midjourney模型的每次升级都意味着重复这一涉嫌侵权的数据处理过程,而其创始人兼CEO大卫·霍尔兹(David Holz)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曾坦言Midjourney“竭尽所能获取所有数据、所有文本、所有图像”,并明确表示从未寻求版权内容持有者的授权,这无疑为“明知故犯”的指控提供了有力佐证。
其次是间接版权侵权,即Midjourney平台助长了用户生成侵权内容。尽管用户直接生成侵权图像构成侵权,但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强调,Midjourney作为平台方,对此负有监督和控制的责任。他们指出,Midjourney有能力且有手段在训练阶段排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在生成阶段通过限制特定提示词或图像来避免侵权。Midjourney已对部分公众人物或不雅图像进行限制,却未对海量IP内容采取相同措施,这被视为平台默许甚至鼓励侵权行为的证据。原告方甚至认为,如果没有Midjourney的“故意设计”,其服务将无法创建如此大规模的侵权内容。
此前,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已向Midjourney发出警告信,但均未获回应。这种无视警告的行为,可能导致Midjourney面临“故意侵权”的指控,从而使每部作品的最高赔偿额激增至15万美元,远超普通侵权。
塑造未来:好莱坞的AI战略与谈判桌
这场诉讼的深层意义远超一次性的赔偿和禁令。好莱坞巨头们并非要扼杀生成式AI技术,相反,他们对AI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在2024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部提名和获奖影片,从优化演员发音到声音克隆、视觉特效增强,AI的降本增效潜力不言而喻。迪士尼研究院本身也在视觉计算、机器学习和AI领域投入十余年,在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CVPR上贡献了多篇关于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的研究成果。迪士尼总法律顾问霍拉西奥·古铁雷斯(Horacio Gutierrez)也曾公开表示:“我们看好AI技术的前景,也对如何负责任地利用它作为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工具感到乐观。”
因此,这场诉讼更像是好莱坞在新的技术范式下,争取自身在产业链中应有份额的策略性举动。《华盛顿邮报》评论指出,好莱坞的真正意图并非封杀AI,而是要在产业红利中分一杯羹。正如康奈尔大学数字信息法教授詹姆斯·格里梅尔曼(James Grimmelmann)所言,这场诉讼是“谈判桌上的首轮叫价”,其核心诉求是建立一套版权授权机制和内容过滤系统。选择此时发难,可能与Midjourney即将推出的视频生成服务有关,该服务将直接触及影视公司的核心利益。
若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胜诉,其影响力将远超个案本身,极有可能倒逼其他AI企业主动寻求内容授权,从而为整个生成式AI产业树立新的版权保护标准和商业合作模式。
版权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AI企业的合规挑战
Midjourney并非唯一面临版权争议的AI企业。OpenAI的GPT-4o因允许用户生成吉卜力、史努比风格图像而引发争议;谷歌的Veo 3也因能生成《星球大战》等版权内容而引人关注。在国内,Labubu、哪吒等热门IP形象也频频出现在AI生成平台,引发版权关注。
面对侵权指控,AI公司常援引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Fair Use)”原则进行抗辩。这一原则允许在特定条件下,对版权内容进行有限度的引用或借鉴。2004年,谷歌在“图书搜索”案件中成功援引此原则。然而,OpenAI在与《纽约时报》的诉讼中,由于其模型生成了与原文高度雷同的段落,其“合理使用”主张并未得到法官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AIGC侵权法律责任判定方面已走在全球前沿。2024年2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宣判了全球首例生成式AI侵犯著作权案,判决一家文生图AI企业侵犯了“奥特曼”IP的复制权和改编权。法院明确认定,当AI工具生成与原形象高度相似的内容时,平台应对此负责。这为全球AI版权纠纷提供了重要的判例参考。
当前,全球范围内针对AI侵权的诉讼数量激增。对于AI企业而言,版权风险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现实挑战。去年,Runway AI在Hugging Face平台上的开源模型“删库跑路”事件,正是源于其使用了涉嫌侵权的图像数据库。这警示所有AI企业,建立健全的合规版权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刚需。
这场由好莱坞巨头打响的版权保卫战,不仅是对Midjourney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生成式AI产业的一次警示与重塑。它预示着一个更加清晰、更加规范的AI版权时代的到来,一个内容创作者与技术开发者之间需要深度对话、共建生态的时代。
引用
-
地表最强法务部,把明星AI独角兽告了·36氪·陈骏达(2025/6/23)·检索日期2025/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