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兄弟情谊:OpenAI与谷歌联手,重塑AI算力版图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OpenAI与谷歌达成云服务合作,标志着其与微软曾被誉为“科技界最好的兄弟情谊”的独家绑定走向终结,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对庞大算力需求的深刻挑战。这一战略性转变不仅反映了OpenAI为满足爆炸式增长的AI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而寻求多元化算力供给的迫切性,也凸显了谷歌在重金投资AI基础设施后,亟需通过“赛博房东”模式收回成本的商业考量。这预示着AI领域的竞争将从模型能力的比拼,进一步深化为对底层计算资源掌控与共享的战略博弈,重塑科技巨头间的联盟与对抗逻辑。

在人工智能领域瞬息万变的棋局中,一则重磅消息打破了长期以来建立的战略平衡:OpenAI,这家以ChatGPT撼动全球科技格局的明星公司,在经历了数月谈判之后,选择与昔日的直接竞争对手谷歌达成合作,以获取其云服务中关键的计算资源1。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被广泛解读为OpenAI与微软之间曾被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盛赞为“科技界最好的兄弟情谊”的独家绑定关系已然作古。它不仅是OpenAI追求算力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大型语言模型(LLM)时代下,科技巨头们在AI基础设施投资与变现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的缩影。

算力饥渴与联盟裂隙

OpenAI与微软的结合曾是硅谷一段佳话。微软当初掷下百亿美元重金投资OpenAI,旨在将OpenAI的大模型能力独家引入其Azure云服务生态,进而推动自身云业务的飞速增长。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功,ChatGPT的爆发式增长使得Azure的营收规模水涨船高,微软也凭借OpenAI的技术优势在与谷歌等竞争对手的AI竞赛中占据了先机23。然而,这份“兄弟情谊”的基石——Azure的算力供给能力,在OpenAI呈指数级扩张的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ChatGPT周活跃用户达到惊人的6亿,海量的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对算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规模的需求,已远远超越了单一云服务提供商所能负荷的上限,也正是OpenAI此前不得不限制非付费用户使用次数和功能的核心原因。正如业界观察者所指出,OpenAI携手甲骨文、软银启动“星际之门”项目,早已预示其正在积极寻求算力供给的多元化渠道1。面对现实,微软不得不调整与OpenAI的合作关系,放弃了独家捆绑的策略,允许后者在自身无法满足需求时,寻求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支持。

这种“分手”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双方都在对方身上建立了深刻的依赖:微软需要OpenAI的大模型来赋能其Copilot AI产品线;OpenAI则高度依赖微软的Azure提供核心算力。然而,在高速迭代的AI前沿,任何一方都不希望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或客户,以防未来陷入战略被动。因此,寻找“Plan B”成为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选择。

巨头竞逐:AI基础设施的棋局

令人不解的是,OpenAI的“Plan B”竟然直指其在AI模型层面的头号竞争对手——谷歌。自2023年以来,OpenAI的ChatGPT与谷歌的Gemini(以及此前Bard)在AI赛道上可谓针尖对麦芒。ChatGPT甚至已开始冲击谷歌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迫使谷歌不得不加速推出“AI Mode”重塑自身优势12。从表面上看,谷歌“资敌”似乎不合逻辑。如果OpenAI因算力短缺而陷入停滞,谷歌无疑是“鲸落”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表象之下,是科技巨头们在AI基础设施投资上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数据显示,谷歌在2024年向AI基础设施投资了500亿美元,并计划在2025年继续投入750亿美元1。如此天文数字的投入,其背后是谷歌成为AI时代“赛博房东”的雄心——依靠算力租赁,向第三方AI厂商“收租”。尽管AI应用的单位成本有望降低,但随着企业开发更多AI应用,总体算力支出反而会增加,对AI服务的需求将持续走强。这是促使包括谷歌在内的一众科技巨头纷纷投入巨资建设AI基础设施的根本驱动力。

尽管AI应用井喷的态势尚未完全到来,导致前期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面临营收回收的压力。谷歌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在搜索、广告、Android等核心业务板块推行自愿离职买断方案1。在这样的背景下,OpenAI的巨额AI算力订单,对于谷歌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谷歌一直致力于将自身定位为AI初创企业的“中立算力提供者”,其服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谷歌云吸引新客户的关键,这使得OpenAI也无需过度担心谷歌会在算力供应上“使绊子”。

回顾历史,谷歌在AI领域的光环曾一度无人能及。其Google Brain团队在2017年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中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被视为打开通用人工智能大门的钥匙,也正是OpenAI GPT系列模型的技术基石2。然而,彼时的谷歌却在将这项突破性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在OpenAI和微软联手推动的ChatGPT浪潮中一度处于被动地位。如今,谷歌希望借由基础设施层面的合作,重新巩固其在AI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模型层面的竞争多么激烈,底层的算力基建始终是其潜在的优势。

权力重塑与AI生态的未来

OpenAI选择与谷歌合作,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算力需求,更是其在AI模型竞争白热化阶段,争取更大灵活性和议价能力的战略体现。通过与多家云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OpenAI可以有效规避对单一巨头的深度依赖,确保其研发和产品迭代不会受制于特定供应商的算力瓶颈或商业策略。这种多云策略,对于任何一家依赖大规模计算资源的AI公司而言,都将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

对于微软而言,虽然失去了OpenAI的独家绑定,但其早期投资和深度集成已为其带来了显著的先行者优势。微软Azure凭借OpenAI的技术,已经成为AI企业级服务的有力竞争者,即便合作关系调整,其“AI for everyone”的战略方向仍将继续。而谷歌,通过向OpenAI提供算力,不仅能够缓解其在AI基础设施上的巨额投入压力,也强化了其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商”的战略定位,试图在AI生态中扮演更为中立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场算力联盟的重塑,揭示了AI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算力已成为继数据之后,驱动人工智能进步的又一核心生产要素。围绕算力的竞争,将从单纯的芯片军备竞赛,延伸至云服务生态的构建与合作模式的创新。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曾经的竞争对手在底层算力层面握手言和,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AI基础设施网络,以应对AI技术迭代和应用普及所带来的无尽算力需求。这不仅仅是OpenAI的战略转向,更是整个AI行业权力结构和生态系统演进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References


  1. 三易菌(2025/6/15)。选择携手谷歌,OpenAI和微软的兄弟情谊作古。36氪。检索日期2025/6/16。 ↩︎ ↩︎ ↩︎ ↩︎ ↩︎

  2. 王杰夫(2025/6/16)。微软 vs Google:AI技术的王权更迭。虎嗅网。检索日期2025/6/16。 ↩︎ ↩︎ ↩︎

  3. 无作者(2025/6/16)。OpenAI 何以掀翻 Google 布局多年的AI大棋?。知乎专栏。检索日期2025/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