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Meta对OpenAI展开了一场激进的人才挖角战,促使OpenAI紧急调整薪酬体系并给予员工一周假期以挽留核心研究员。这场白热化的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不仅凸显了科技巨头在追求AGI道路上的不惜血本,也揭示了行业内部因高压工作和薪资不均而滋生的深层矛盾。
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前沿模型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狂热。当媒体纷纷聚焦于模型性能的迭代与新功能的发布时,隐藏在光鲜成果背后的,是一场愈演愈烈的“人才淘金热”。最近,Meta对OpenAI核心研究人员的闪电式挖角,如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引爆了硅谷最敏感的神经,迫使OpenAI连夜采取紧急措施,这不仅是两家科技巨头之间的短期交锋,更是AI产业深层结构性变革的缩影,触及技术发展、人才供需、企业战略乃至劳动伦理的多个维度。
硅谷的“挖角狂潮”:OpenAI的紧急应对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导火索,是Meta在短短一周内从OpenAI挖走了约十位研究员,其中七人已公开确认。这无疑对OpenAI造成了显著的人员“失血”,引发了其内部高层的强烈震动。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陈(Mark Chen)在一份发送给全体员工的内部备忘录中直言不讳:“现在,我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们的家,偷走了我们的东西一样”1。奥特曼(Sam Altman)在内的七大高管联名发布这份备忘录,显示出局势的严峻性。
面对Meta的攻势,OpenAI迅速做出了回应:重新调整薪酬体系,并为所有员工(高管除外)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假期。此举意在缓解员工长期以来对每周高达80小时高强度工作量的不满,同时通过薪酬激励挽留核心人才。OpenAI强调,薪酬调整将建立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之上,并承诺在顶级人才争夺上“死磕到底”。高管们甚至亲自下场,敦促收到Meta offer的员工务必与他们沟通,并警示对手可能采取的“过期不候”式施压手段1。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招聘战,它暴露了顶级AI公司内部长期存在的张力:一方面是追求技术突破的极致投入,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身心健康的潜在忽视。这种高压、高回报的工作模式,在AI领域的特定阶段或许是常态,但当外部诱惑出现时,其可持续性便面临严峻考验。
天价合同与行业“鄙视链”:AI人才市场的畸形繁荣
Meta与OpenAI之间的“抢人大战”仅仅是冰山一角。整个AI领域正经历着硅谷有史以来最白热化的招聘期。数百万美元的合同,甚至高达5万美元的即时签约奖金,已成为顶尖AI人才市场的常态2。一位风险投资人表示,许多朋友都盼着能收到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私信,哪怕只是为了炫耀或作为与现有公司议价的筹码。
这种对人才的“饥渴”,根植于科技巨头对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Meta计划今年投入640亿至720亿美元用于AI数据中心建设,而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重申了75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计划2。这些投资最终都需要顶尖的AI研究员和工程师来转化为实际的技术成果。他们是开发底层模型的核心力量,入门级工程师的起薪便可达10-12万美元,外加15万美元的四年期股权。
然而,这种薪酬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内部摩擦。在Meta,高薪新人的涌入让老员工感到被贴上了“平庸”的标签,他们不得不与薪水是自己数倍的新同事共享办公空间。在OpenAI,一些员工甚至开始盘算,是否也该“闹一闹”才能拿到留任奖金2。这种薪酬结构的不透明和不公平感,无疑会侵蚀团队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一个清晰的AI行业“鄙视链”已然形成。塔尖是OpenAI、Anthropic和谷歌DeepMind,它们拥有最强的财力和影响力。马斯克的xAI也迅速跻身第一梯队。Meta的地位则因Llama 4模型的“灾难性”发布而有所动摇,有竞争对手的研究员质疑其技术是否已落后。第二梯队包括亚马逊、苹果和微软,而估值超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如Perplexity、Cohere和Mistral AI则位列第三。这种分层结构意味着,上游公司可以轻松从下游“捞人”,但反向操作则困难重重。为了争夺凤毛麟角的顶尖人才,谷歌DeepMind的猎头甚至会请出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亲自出马游说。
尽管天价合同和前所未有的市场热度令人咋舌,AI行业令人窒息的疯狂节奏也正让许多业内人士身心俱疲。一位前Meta AI部门负责人甚至放弃了超过200万美元的总薪酬选择离职,他坦言公司强调“去年很苦,今年只会更苦”,而他已不堪重负。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福祉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从产品竞赛到AGI愿景:OpenAI的战略转向
此次人才流失的危机,也促使OpenAI对内部战略进行了深刻反思。马克·陈在备忘录中承认,过去OpenAI可能“过分执着于频繁的产品更新和与对手的短期较量”,陷入了“不断推出新版本、时刻盯着竞争对手比较的循环”1。这与奥特曼此前“每隔几个月要有重磅产品公布”的要求不无关系。
然而,这场人才争夺战似乎让OpenAI重新审视了其核心使命。马克·陈在备忘录中明确强调,OpenAI真正的重点应该转向更宏大的目标——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他指出,首要任务是将不断增强的计算能力转化为真正的智能突破,而与Meta的竞争只是“次要战场”。奥特曼也对马克的决断力表示了赞赏,认为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有他引领方向是OpenAI的幸运1。
这一战略转变,不仅仅是应对人才危机的权宜之计,更可能预示着AI产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从注重短期产品迭代和市场份额争夺,转向对基础性、突破性AGI研究的深度投入。这要求公司拥有更强的科研实力、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更深厚的资本储备。在这种新的竞赛范式下,顶尖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其对技术路线和商业前景的影响力也将日益增强。硅谷的这场“淘金热”远未结束,它正以其独特的狂热,重塑着AI产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图景。
引用
-
OpenAI, Meta Leadership Talent Rivalry·Wired·未知作者(2025/7/1)·检索日期2025/7/1 ↩︎ ↩︎ ↩︎ ↩︎
-
Inside Great AI Talent Auction: Deals, Free Agents, Egos·The Information·未知作者(2025/7/1)·检索日期2025/7/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