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伯:叛逆高P的AI创作新哲学,以及那些“暴论”的深层逻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玉伯,这位曾被誉为“叛逆高P”的前大厂高管,在离开体制后创立YouMind,旨在以AI之力革新创作者工具。他以其诚实而尖锐的“暴论”——如对“知识管理”和“AI Agent”概念的批判、对创业周期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出一位产品哲学家对AI时代创作本质的独特理解。

杭州,西子湖畔,空气中弥漫着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独特气息。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玉伯,这位在科技圈里素有“叛逆高P”之称的人物。他不仅在大厂时期就以敢言著称,被视为“嘴替”,如今投身创业,依然保持着那份难得的真诚与犀利。坊间关于他的访谈记录车载斗量,每一次对谈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但即便是这样的“老江湖”,依然能抛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勾勒出他思维深处那片独特的“小宇宙”。

从“嘴替”到“创作者摆渡人”:一个诗意灵魂的回归

玉伯的职业履历,已在不同场合被反复提及:2008年进入阿里巴巴,从技术岗位起步,打造出内部口碑甚笃的文档产品“语雀”,管理着数百人的团队;随后转战字节跳动,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这是一条典型的精英成长路径,可他似乎从不满足于既定的轨道。跳出大厂,创立新公司YouMind,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厌恶“大厂高管”这个标签。这种“叛逆”的底色,或许是他选择AI创作者工具赛道的内在驱动。

当被问及一个似乎从未有人探究过的问题:“您是物理系毕业,之前的几份工作经历也更偏效率产品的开发,为什么想要做一款创作者产品?” 玉伯先是略显惊讶,随即用一种带着些许“害羞”的语气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你们可能不会想到,我的高考语文作文是满分,在大学里还出过诗集。”1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产品哲学深处那扇被掩藏的门。原来,效率与严谨的物理思维之下,一直跳动着一颗对内容、对表达充满热情的诗意灵魂。对创作的向往,而非仅仅是商业的考量,构成了YouMind诞生的最深层动机。

YouMind的最新一轮融资额已超过千万美元,但在资本狂热的AI大潮中,玉伯选择的路径,并非那种一哄而上的通用大模型或具身智能,而是相对聚焦于创作者AI工具,希望为记笔记、写文章、做播客、做视频乃至写小说的创作者,提供一站式AI创作工作间(AI Creation Studio)。这是一种“产品上克制,观点上野心”的矛盾统一。

那些“暴论”:对行业固有观念的颠覆

玉伯的访谈,总是充满了直言不讳的“暴论”,而这些“暴论”背后,往往是他对行业深层规律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业九十九死一生,找PMF花2-3年很正常。”

在AI领域“几个月找到PMF(产品市场契合点)”的神话层出不穷时,玉伯冷静地指出,很多都是“假的”。他偏爱研究那些长期发展、最终成为独角兽甚至百亿市值的公司,如Figma、Notion、Linear。他发现,这些伟大公司找到PMF的时间平均长达3.5年,有的甚至七八年。他强调:“创业的核心,首先是得养活这个团队,把用户服务好,达到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他对“创业”一词的理解,也回归本源:“‘创’比‘业’更重要。”1 他认为,当年小红书的起步也无人看好,这印证了他对长周期价值的坚守。

YouMind的演进路径,也体现了这种耐心。从最初的收藏夹、剪藏插件(0.1版本),到带有资源管理和AI辅助的“集成创作环境”(0.2版本),再到如今具备Agent功能的0.3版本,YouMind正在一步步解决创作者的“空白问题”——即当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时,如何从零开始。

“Agent,至少不是面向用户的未来。”

当“Agent”(智能体)概念炙手可热,被视为AI未来图景的核心时,玉伯却泼了一盆冷水:“我觉得实际上,Agent是面向VC的概念。”1 他认为,无论是飞书还是钉钉的Agent,本质上是为了自动化任务的技术手段或中间件,而不是用户感知到的最终价值。“对用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AI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什么目标。”1 这种洞见直指AI产品应以用户实际痛点为导向,而非被概念和资本所裹挟。

“知识管理是伪命题,人不需要记住所有信息。”

这是玉伯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观点之一。在“第二大脑”(Second Brain)概念盛行,强调AI帮人类记住一切信息的当下,玉伯提出反问:“人类真的需要记住这么多信息吗?” 他认为AI的“遗忘”,反而是种“很好的特质”。1 他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佐证,人的注意力应更多关注当下和未来。那些看似能记住一切的产品,很可能沦为“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垃圾场。YouMind的产品哲学,正是基于“PARA方法论”——将信息聚焦于当前项目(Project)和兴趣领域(Area),当任务结束后,这些资料则进入归档(Archive),除非再次激活,否则便“消失”于日常视野。玉伯强调:“我个人觉得,人的脑容量有限,这是生物学上很好的设计,否则你永远被你的过往困扰。”1 YouMind希望成为“AI时代的纸和笔”,而非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直接递给用户工具,让他们迅速开始创作,降低门槛。

“海外的月亮没有更圆,人性都是类似的。”

在出海成为中国科技企业“救命稻草”的当下,玉伯通过与美国用户的深度接触,纠正了“美国月亮更圆、用户付费意愿更强”的刻板印象。他观察到,诸如Notion、ClickUp等在海外爆火的产品,其底层逻辑依然是抓住了人性的“爱占便宜”。这些产品通过强调“一个功能替代多个软件,省钱省力”来吸引用户。他甚至以Temu和美国支持特朗普的现象,进一步印证了“天下人都爱便宜”这一基本人性。1 这也让他对To C产品是否一定要“肉身出海”产生了新的思考,认为To C更多是文化差异的吸引,而非地理位置的决定。

“AI应用爆发还没来,类似iPhone 3时期。”

尽管DeepSeek等基座模型已掀起波澜,玉伯却认为AI应用整体并未真正“火”起来。他将其比作“iPhone 3时期”——仍处于早期阶段,距离iPhone 4、5时代的全面普及尚需3-5年。然而,他也肯定了2023年至2028年这五年是AI应用的“创业红利期”,原因在于大模型的可用性、成本下降以及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对于“垂类模型是伪命题”的观点,他认为其能力本质上依赖于基础模型,自我训练成本过高。他预测未来一到三年,可能会出现若干个像ChatGPT一样的“Super App”,同时AI搜索、AI写作和AI Coding是他眼中已明确的创业机会。1

“万物化稿,稿生万物”:创作的未来图景

玉伯对YouMind的未来演进路线,用八个字概括:“万物化稿,稿生万物”。“万物化稿”意味着用户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所问,都可以转化为各种模态的资料。“稿生万物”则强调内容的编辑性。YouMind的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提供的资料,仅仅是完成了“初始化工作”,约占总工作量的10%到20%,剩下的工作和最终的“上限”——风格与品味,仍需创作者亲自完成。这就像摄影从专业走向大众,人人皆可“拍照”,但“摄影”的艺术高度,依然由少数人决定。

玉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跳出了传统互联网对“效率”的执念,将AI视为降低创作门槛、赋能更多人表达的工具。他以一个充满诗意和批判精神的灵魂,在AI浪潮中开辟了一条不流俗的航道,挑战着行业的惯性思维,也为所有渴望创作的人,递上了那张AI时代的“纸和笔”。

引用


  1. 前飞书副总裁创业项目又融资,他还对AI应用提出7条暴论 | 涌现36人·智能涌现·邓咏仪(2025/7/16)·检索日期2025/7/1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