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 Agent的崛起正重塑中国SaaS的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推动效率提升并转向“按结果付费”。然而,其本质更像是催化剂而非万能解药,中国SaaS行业长期面临的价值认知、人才结构与战略定位等深层痼疾,仍需企业自省与市场演化共同化解。
近期,中国企业级软件服务(SaaS)领域再度喧嚣尘上,宛如一场盛大的科技嘉年华,只是这次的主角并非往日明星,而是带着神秘面纱的“AI Agent”。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融资与并购事件此起彼伏,从数字化营销运营商帷幄(Whale)的C+轮融资,到北森控股(Beisen)对酷学院的战略收购,再到SASE服务商亿格云近亿元的Pre-B轮融资,无一不将AI Agent奉为当下的“必答题”1。市场似乎在急切地寻找一剂妙方,以期治愈中国SaaS长期以来的“水土不服”症。
AI Agent的“入侵”:效率的甘霖与模式的诱惑
多年来,中国SaaS行业犹如一辆在颠簸山路上行驶的列车,尽管国家层面屡次施以援手,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数字化转型,但“高毛利、微盈利”的悖论始终困扰着从业者。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表面高达80%的毛利率,在扣除研发与销售的巨额开销后,企业往往徘徊在亏损边缘1。这片土地上,企业对软件价值的认知似乎总停留在“工具”层面,而非“生产力杠杆”,与大洋彼岸Salesforce、Workday们的高定价、高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AI的浪潮席卷而来,尤其是2023年模型多轮对话能力突破后,AI Agent(智能体)以其“任务拆解-资源调度-结果验证”的闭环执行能力,开始深入SaaS的肌理。人效数字化服务商盖雅工场的董事长兼CEO章新波感叹,AI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力与迭代速度,更将内部工程师的效率拔高至惊人的10倍甚至20倍1。这并非夸张,毕竟当你的“数字员工”能够自主完成人类需要一小时的编程任务,且效率每七个月翻一番时,1 传统的效率瓶颈便如同冰山般消融。
AI Agent对SaaS行业的颠覆,远不止于效率提升。它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的“数字炼金术”。“过去,我们卖的是工具;现在,我们正积极探索按结果付费。”章新波透露,盖雅工场已将自身重新定位为“实时可量化劳动力管理SaaS服务提供商”1。金蝶等头部企业亦在加速实践,将AI能力作为独立的智能体交付,并尝试从按功能收费转向_按成果收费_,如差旅智能体可按出差行程数量计费2。这意味着SaaS不再仅仅是提供一堆功能按钮的“货架”,而是直接对用户的商业产出负责。SaaS产品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推送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定制化智能体模块和数据洞察服务,解锁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一种“结果即服务”(RaaS)的全新范式。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价值创造逻辑的底层重构,如同从贩卖锄头到直接售卖收成,无疑为SaaS企业打开了万亿美元级的蓝海市场2。
群雄逐鹿:谁主沉浮AI Agent江湖?
在这场智能体的“军备竞赛”中,赛道上涌现出三类基因迥异的玩家:深耕多年的传统SaaS厂商(如金蝶、用友)、技术血统纯正的AI原生企业(如智谱AI、月之暗面),以及资源雄厚的互联网巨头(如微软、谷歌、腾讯)。它们各自手握不同的“武器”和“战略地图”1。
- 传统SaaS厂商:它们是这场游戏的“地头蛇”,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海量的垂直数据和庞大的存量客户,将Agent能力嵌入现有产品,以期实现快速变现。它们更专注于特定业务模块的优化,如同为一艘巨轮加装了智能导航系统。
- AI原生企业:这些是技术领域的“新贵”,拥有最前沿的大模型技术和敏捷的迭代能力,旨在打造通用化的Agent技术底座。它们更像是“航空母舰”的制造商,提供底层动力。
- 互联网大厂:它们是产业生态的“超级航母”,凭借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全栈技术中台,构建“模型-平台-应用”闭环,通过云市场规模化输出Agent服务。它们的工程化能力和生态优势,使其能够快速复制和推广。
然而,这场“三军交战”并非完全公平。沃丰科技COO程俊来直言,SaaS公司在底层技术前沿性上,与AI原生厂商和互联网巨头相比,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顶尖人才也多流向后者1。这就好比造火箭的顶尖科学家,往往更愿加入NASA而非一家区域性航空公司。SaaS厂商的Agent更多是基于局部垂直数据进行应用开发,专注于与业务相关的垂直模块。这使得它们在通用性上略显不足,但在特定行业场景的深度和定制化能力上,却能弥补AI原生企业和互联网大厂在高昂行业渗透成本和定制化能力上的短板,找到了“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当然,AI Agent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章新波提醒,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AI Agent。它更适合企业内部高频、数据丰富、容错率较高且能带来直接业务价值的场景,例如排班系统、技能考评、BI分析等。财务报表等“零容错”场景,在“模型幻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前,AI Agent仍难以胜任1。Gartner预测,到2026年,30%的企业将部署AI Agent来自动化关键业务流程1。这意味着SaaS企业必须拓展更多AI Agent的应用可能性,从智能客服、数据分析,向供应链优化、产品设计等更复杂的业务环节延伸。未来的竞争,将是场景渗透深度和业务价值实现能力的较量。
解药?催化剂?抑或只是安慰剂?
那么,AI Agent究竟能否成为中国SaaS的“解药”,甚至助力其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美国市场的巨大鸿沟?这道考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
中美SaaS市场差距的症结,除了普遍存在的“高价值、低价格”困境,更深层在于人才吸引力和市场价值认知的差异。在美国,SaaS公司与Google、Meta等科技巨头在人才眼中并无高下之分,它们同样是技术创新的灯塔。但在中国,SaaS公司在人才吸引力上,往往屈居互联网大厂和消费科技公司之后,这直接影响了其产品创新能力,包括对AI Agent等前沿技术的消化与突破1。
程俊来认为,AI Agent是“催化剂”而非“万能药”1。它能有效解决SaaS行业“客户留存难、价值挖掘浅”的痛点,例如沃丰科技的Agent帮助某零售客户提升了18%的复购率,某新能源车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日均工单处理量提升187.5%,全流程耗时从2.5小时压缩至28分钟1。天娱数科的AI智能体矩阵也使运营人效提升150%,AI客服响应率和正确率达99%1。这些都是显著的效率红利。但其前提是,SaaS企业必须对行业需求有深度理解,能够提供基于客户痛点的解决方案。章新波的观点则更为尖锐:“SaaS公司不应该寄希望于AI Agent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认为,中国SaaS的瓶颈,除了外部技术和环境因素,更在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选择、目标客户的洞察,以及产品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1。如果企业将发展问题一味归咎于外部,而忽视自身的战略错配和产品力不足,再先进的AI技术也无济于事。毕竟,再精良的导航系统,也无法弥补一艘偏离航向的船。
尽管如此,中国SaaS仍有其独特的破局点。程俊来指出,美国SaaS在底层技术原创性和生态成熟度领先,而中国企业则在场景落地速度和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尤其是在AI Agent的“非标准化特性”上,中国企业有望借此实现超越。例如,沃丰科技针对中国车主服务场景优化的“售后维修Agent”,其效率甚至反超国际同类产品15%1。这暗示着,未来中国SaaS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将通用AI能力与中国市场的复杂、碎片化、以及高度定制化的垂直场景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护城河。
技术的演进永无止境,AI Agent的崛起已是既定事实,它必将重塑SaaS行业的竞争格局。那些能将技术创新与业务本质深度融合,以AI解决真实痛点、构建差异化壁垒的企业,才能在潮水退去后,依然屹立不倒。而那些仅仅将其视为营销噱头或短期解决方案的企业,最终恐将成为这场变革的牺牲品。可以预见,未来将有半数传统SaaS企业面临生存挑战,而具备“大模型+行业知识+Agent工程”能力的厂商,将成为行业新的领跑者,共同构建一个“平台型厂商+垂直领域专精者”并存的全新生态。